李晓莉老师分享:
巧借资料,反弹琵琶
——读黄厚江老师《背影》教学实录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你会如何教呢?我教这课不下十几遍了,每回都不一样,但几乎一样的是,我可能感动了自己,却没能打动学生。我常会抓住父子之爱,牵着学生身子去让学生体会四次背影四次流泪。课
堂总是满满当当,还答不到预期效果。
年年教,年年怕,年年悔。
今天读到黄老师执教《背影》一课的课堂实录,又被黄老师实力圈粉
了。黄老师解读文本,那叫一个慧眼独具呀,聊天式的切入,背景资料的有效助攻,提问角度的不同寻常,真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教学流程
1.聊天导入,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2文图比较,找出图不配文处,细品父亲攀爬月台的语句。
3 资料助读。
4.读出父子之间的距离。5读出父子之间的亲近。
6.读出父亲的不易。
7.补全句子:父爱如山一样……。
8.小结,再次扣题。
二、盘点亮点
1.善于于无疑处设疑。如在熟悉父
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后,抛出教师疑
惑:“我们一般写父爱,母爱,写老师的爱,都写他们的眼睛,朱自清写他父亲对他的爱,为什么写他的背影?不写
他的眼睛呢?假如朱自清选择写他父亲
的眼睛,他父亲会有一双什么样的眼
睛?你读这篇文章,能不能读出这个父
亲的眼睛?”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读出父子间距离。
再如,在分析父亲的来信中矛盾之处后,及时小结并继续设疑:"希望儿子放心,就说身体康健,需要儿子的关注,但又不愿意,直接说就夸大自己
膀子的疼痛,那个年代的父亲,他们对爱的表达都很内敛,这位父亲,有没有达到目的啊?朱自清理解爸爸了吗?你从哪里读出?朱自清理解爸爸了。"这样一来,就倒逼学生再次回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第七段写到的两个“自然”又如,分析完父子关系缓和,及时小结继续设疑:“这个’自然表明,作者理解父亲对自己有点情绪是正常的。一直到这里,作者才真正理解父亲了。可见,理解父亲太不容易了,我们在这个不容易的背影中也读到了一个不容易的父亲,你们能说说这个父亲的不容易,体现在哪些地方吗?”这样就又在看似结束的地方,再拐个弯,不断引人入胜,直至真正理解父爱如山般沉重威严严肃内敛厚重,直至真正理解“背影”。
2.巧借资料,反弹琵琶。
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多如生毛,我们一般会不加筛选,整段整段地给学生展示了事,从没想过,这资料里也大有文章。黄老师很巧妙地只列举了由1915年到1945年这三十年间,作者与父亲的交往年表。每一年的事件只有一句话,简洁直观。关键是还由此引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你能不能结合这些信息思考本文中,朱自清跟他爸爸之间的父子关系怎样?哪个同学能够从文章中读到父子之间有点距离?”这就打破了常规,避开了学生一眼就能看懂的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低效讨论,而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了一个新的起点,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细细思量。这里有的是思维能力的训练,高级的有效的思维训练。我称这种为反弹琵琶。
3.问题设计高级。
如果说开课提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还只是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没什么新意的话,接下来问到的“不看课本,能向老师描述一下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吗?父亲戴的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身材?走路的动作?”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找寻记忆中的词句。紧接着又问道“教材上有一幅插图定格了这个背影,如果要在这幅插图下面配一段文字,你们觉得应该用文中哪一段文字做这幅图画的说明”这样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文图对照,又在促使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需认真观察与思考,是在高妙!
在出示了背景资料后,黄老师又问“哪个同学能从文章中读到父子之间有点距离”,这一问,又让学生回读全文,在字里行间去揣摩父子之间的隔阂;又问道“父子之间的关系,后来有没有消除,父子的心有没有走近”,这就锦城上一问而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沉浸在文章中,必须要通过深入思考仔细辨别。这中间又问道“你从哪里读出朱自清理解爸爸了,哪个句子最能表现朱自清对爸爸的父爱的充分理解和自己深深的后悔”,学生在老师这样的提问下,思维始终集中在文本中,必须要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这之后又问道“你们能说说这个父亲的不容易体现在哪些地方吗”这样的提问又让学生的思维拐了个弯,继续深入前行,继续思考。
你看黄老师的课堂提问就是这样,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能够不用思老,不用读课文就能讯速解答的。也不是提出的问题,学生再怎么思考也思考不出来的,只能靠老师硬灌的。黄老师的问题设计从不涉及那些一问问题,学生就会答案:从不问那些学生一望而知的问题,不问那些没有经过深入思考,仔细研读文本的过程就能解决的问题。
对比我们自己课堂的提问,我们问了多少一望而知答案的低效问题!有多少节课,学生的思维只在平面滑行,缺少环环相扣的、螺旋上升式的深度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艺术之路上,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很多,只提问艺术就值得好好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