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生命对冬季末的憧憬

也许是宇宙的某种共时性,也许是信息茧房的影响,最近在看欧文·亚龙85岁遗作《成为我自己》的我,最近会留意到一些关于“死亡”这个话题的信息。今天的文字,是即将36岁的我,站在人生路的前半段对终点的一点思考和展望。

前两天刷短视频看到一个新闻:世界上最长寿的女性去世,想念128岁。去年生日愿望是想要快点死去。后来刷到美剧《良医》的一个剪接视频,讲的是90岁的老太太拒绝抢救,积极求死的一个片段。这个老人在知道自己终于在24小时后就可以死去,特地把亲朋好友叫到病房,开了个派对。结果因为医生的于心不忍,偷偷给老人打了抗生素。老人对于自己没死感到很失望和尴尬。

我们给老人祝寿,通常都爱说”长命百岁“。当我看完这两个视频后,我有了一个反思。说这句“长命百岁”的都是尚未年老的人,收这句话的则通常都是已经年老的人。

细品自己说这句话时的心思,第一反应是老人家肯定爱听这话。但,这是真的吗?现在想想也许并不全是。

而后,在我看来人能长命百岁,说明身体相对健康、情绪的烦忧相对少,而且可以看到更多儿孙满堂的场景也是美事。但,这都是我这个只是年轻过,还没有老过的人的浅薄之见。

后来我搜索了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一个146岁的印尼老人,是个男性。他在120岁的时候就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在期待死亡的到来。他的儿子、孙子都过世了。他生活中的人对他都很敬重,会照顾他。后是因心脏问题住院,坚持放弃治疗,回家后每日只肯几口粥,几口水,最终绝食几日后过世了。而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老人似乎并不是个例。

我对年老对死亡的那种向往,理解为三个字“活够了”。在我看来,这三个字里拥有着饱满的阅历、清醒的思考和平静的愿望。

地球的气候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出现,周而复始的轮转,让我们越来越了解地球,越来越了解生命。人的一生也有四季。但却只有一轮。但我们依然在别人的流淌的生命河流中,在见证其他物种和探究地球和宇宙的过程中,获取着关于生死的智慧。

在人生传记的理论中,每21年为一季,从出生至21岁,为漫长又充满活力的春季;从21岁到42岁,是丰盛的夏季,我们都在找寻生命的道路;从42岁到63岁,是代表收获的秋季,我们逐渐被拉回内在,在持久的现实中更了解自我;63岁以上,则是逐渐沉寂,反思的冬季。

冬天,是寒冷多余温暖的,是黑夜长于白昼的。冬天,是万物以最沉寂的方式修养疗愈的最佳时节。在日本动画《虫师》中有一集,讲的就是其他的大山都开春了,有一座大山却迟迟不开春。虫师以为是大山死了,后来才发现这座大山今年发生过泥石流,很多动植物都在这场灾害中受到了损伤,因此,这座山的山神推迟了开春的事件。

人,到“活够了”的时候,也许想的并不是悲伤的死去,而是期待换一种存在方式。和许多妈妈一样,我跟儿子说起“如果人死了”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会告诉他,那人是变成重新变成小天使回到天上去了,并会在天上守护着所爱的人。我问过他:你相信妈妈爱你吗?他说:相信。我又问:那妈妈不在了,你也相信妈妈爱你吗?他说:相信。然后,我告诉他:只要你相信妈妈爱你,妈妈的爱就都在,我就一直都在。

因为生病卧床想打发时间,还看了吴彦姝女士和奚美娟女士主演的《妈妈!》这部电影,这里面有两个片段是最让印象深刻的,一个是85岁的老母亲知道65岁的女儿得了阿兹海默症后,对女儿说的那番”每位母亲都是护崽的母狼“的话,它触动了同样作为母亲的神经。另一段则是两母女在父亲忌日那天的片段,她们准备了三道菜,一道是妈妈爱吃的糖藕,一道是女儿爱吃的笋尖,还有一道是爸爸爱吃的糖醋鱼。开饭时,点了个蜡烛,一起做了一家人在一起喜欢玩的切火苗的动作。看完这个片段,我立马有一个念头:以后我希望我的忌日也能被当节日来过。

我曾经做过一个冥想练习,练习的最后是去看我自己如何死去,我期待的画面就是:一家人都在家各忙各的事情,然后白发苍苍的我需要打个盹,然后就这么平静的离世。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幸福的寿终正寝的方式。我不希望我的死亡给身边的人带去太过沉重的悲伤,每当想起我只是用眼泪和叹息来流淌思念、遗憾和爱。我也希望身边的人多想起和我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记得我喜爱的事物和爱做的事情。比起只是拿碟水果摆在香案上,搞得我好像真吃得到似的,还不如每个人都爱吃的菜都做一盘,大家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当然多少要聊点跟我有关的事情,毕竟是我的忌日。然后,彼此也可以趁这个机会给在意的人送份礼物。多好呀~

我还很喜欢给儿子分享的一本绘本《后来呢?后来怎么了》。讲的是,一家三口在爷爷过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爷爷留了一个笔记本是”死后会怎么样“,里面写满了爷爷死后想变成什么,希望家人帮他做什么事情,天堂和地域分别是什么样的,死后的计划里连怎么去幽灵中心报道,怎么去天堂都画了个流程图和。绘本内容是一个很可爱的。

爷爷说,他要变成月亮,变成路过的婴儿,变成伤疤,变成随风飘的塑料袋,变丑皱巴巴的十元钞票。无论变成什么,总是偶尔要回家看看。希望家人帮自己做些纪念品,比如爷爷收藏卡、爷爷牌拉面、爷爷大电影。孙子看完后好想再有机会跟爷爷聊聊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些笔记的。但也很受启发,决定自己也要写一本“死后会怎么样”的笔记,但比起想死后,他发现现在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决定还事先写本“活着的时候做什么”的笔记本好像也不错。

我妈妈给我看过一枚金戒指——小小的素的尾戒。她说外婆过世前几年就让她带着去金店,把自己存的金平均分配打成了几个戒指,给子女们一人一个,算是分了财产。我欣赏外婆对自己的人生终点主动做出准备行为。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怎么来,但是我们可以安排自己怎么走。面对死亡,是最大的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感激发的行动,为的都是能缓解焦虑,而非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身边的人能做的,可能也就是最大程度给予理解,而非评判。不要用“吉利,不吉利“来搪塞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死亡的人,TA舒心了,就是最大的吉利。也许对身边的人而言,共同承担面对死亡的焦虑并不容易,但如果可以,也许能给予最大的温柔,就是安静的倾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