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我开了班会,主题是学生们选出的“积木的使用”,应用的流程是“我们的班级指导原则”。
星期四回来,学生有很多状要告,我把小黑板搬出来,让学生们提炼为班会议题,共十五条。轮到我讲解小组投票规则时,说话声纷纷响起,后来有不少人跑出来画“正”字。我没阻止,而是静静地观察,足足有三十多票。全班做早操时,我在黑板上写:“11票(因为共有11个四人小组)?”周五上午早读后,我也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议题,再次让学生讨论,明确是小组长代表投票。这次,是小组长有序地到黑板前画“一”了。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课铃响起就围圆圈。整个课室是桌椅拖动声,喧闹声,还有人在慢慢收拾东西,但与以前相比,基本上桌子能插空放好,椅子紧密相连,看来学生已经对如何围圆圈有一定的意识。然而,我班一位新的转学生躲到圈外去了,有一个男生对他说:“小健,我已经帮你留了一个位子啦,快过来吧!”他也仍然游离于外,很快就躲起来了。尊重他的选择,也让他有冷静与观察的环境,我就不再说话。
致谢环节,报数时学生们声音响亮,当有人说不清,旁边的人就会善意提醒。我与一个学生互相致谢,我蹲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诚挚地向他在书信节中认真完成书信的表现表达我的感动,学生也对我的辛勤付出表达敬意,当时,他的眼睛一直亮晶晶。回顾上次议题时,大拇指的主人不少都显出了笑容,看来学生们都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到了最重要的议题讨论环节——头脑风暴,场面渐渐失控。那部分“好动分子”趁机大聊特聊,甚至有人跑出来踢椅子,于是,不少同学也趁乱说话。可是,我惊喜地发现,没加入以上同学行列的学生脸上不再显现出以前的厌恶,只是耐心地,静静地思考,认真提出自己头脑风暴的结果;我自己,竟然对如此的场面没有以前的心烦与愤怒,而是多了几分平和,做到认真观察,坚定重复规则。喧闹不息,我只是静静地走到每位同学的面前,用坚定的眼神默默地看着他们。当我坐回原位,全班安静了。“谁手持发言棒,谁才能发言。如果是爆米花式的头脑风暴,谁想到就对板书说,其余同学则安静倾听。”我再次强调。终于,我们都听到了同学们的建议。其中有不少是“不语言”的表述,这次我忍住嘴,任由板书一字不差写上去。
想不到,投票的环节比我想象中更快结束——报数更加有序,投票更加迅速。愿意生成海报的同学越来越多,我提议以后在会后提前报名,他们同意了。
这次班会,我的声音哑了,班会离“有序”还是有距离,但是,我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从容,关注过程。更重要的,是看到学生们离认真聆听越来越近,之间的联接越来越紧密!那位离圈的学生,我在班会后与他沟通,知道原来他因为没选上中队委而伤心,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询问他作为观察者,看到了什么,他说:“温老师您面对整个班的吵闹,只是坐在那里等待,我觉得您是不会轻易骂人,耐心,对同学们很有爱心的老师。”这时,我想起高老师的话:“无论班会开成什么样,孩子们总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