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来自尾部,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到后期的积累的收获就越大。
前几天,与同事间的闲聊,其中谈论到人脉的重要性,从年轻时开始的人脉维护,越到年纪见长,原本你意想不到的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给你刚好的资源,而这样的资源如果不是在年轻时候就开始积累,当别人成功的时候,你很难再结交上。
同时,我们的同事还说,在她刚小学毕业的时候,她们班的一个女生把全年级学生的通讯录都收集整齐,并说,这是未来生活的基本功,要提前去做,后来同学聚会,也是这个女生去组织的,她能把所有的人找齐,是个很有能量的节点,也让她做成了很多事。
在巴菲特身上,他99%的财富是在53岁以后赚到的,其前期的持续积累越到后期收益越大。
在《远见》书中讲述40岁以后赚到的钱是你人生个人财富的80%-90%,持续到65岁,我们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职业生涯的长度,我们一开始做出的准备远远不够。
一个人对事情的预期不同,所做出的行为和准备也会不同,可能我们想的50岁退休,或者投资赚多少我就卖出持有权,或者是我只和现在看起来未来能发展很好的人交往,或者等我发财了我就要换老婆…;做出这些预期的人和我想到后期靠信誉就能谈成商业合作,不仅只和看起来会发展的很好的人维系关系,想构建长期的关系和长期持有的股权这些人的行为必然不同。
因此,改变我们从短视的眼光到更长远才能发挥出长期积累的力量,更大概率能让我们成为人生的后半场赢家。
我们了解这些积累在后期发挥的力量,就会想要迫不及待地开始,但我们的人生精力有限,因此,筛选出我们要积累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是所有的事都要长跑马拉松,而是在重要的事上持续一辈子。
关于选择什么方面每个人都不同,但由内而外的构建,专注自身不会差太多,就社交来说,都是你自己先成为一个值得结交的人,而后你无需首先刻意去讨好,人们自然会想要和你成为朋友。
明白尾部的收益及长期的价值,那么还需要长跑的心理建设,不得不说,我踩过的不仅是什么都想要,但精力有限于是不可持续的坑;还有做出了一点成就就开始沾沾自喜停下脚步的坑。
于是知道所选事项都是长跑要做一辈子后,就不急于一时,可以给自己更多的灵活的时间用于睡眠、放松。
而说到这里,不急于一时的心态下还有几个选项也是曾踩过的坑,第一种路还挺长的,不急于一时,暂时不做,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过段时间再做;第二种是路还挺长的,不急于一时,可以稍微休息下。这些心态也会特别容易滑向停滞。
在这些坑面前,还有个选项,这才哪儿到哪儿,路还长呢,要继续去做出成就。
把这些选项摆在眼前,常常对自己说,路还挺长的,不要在这里就停下了也是一件必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