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作业还没写,有太多题还没练,日子总是推着自己去干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于是那些没那么重要的事儿就被一再推后,推后。
此时此刻的我完结了计算机二级的考试,匆匆来与你们相见。
因为这里是我的出口呀,许久不在出口呢喃,感觉生活都少了些生气呢。
“今天头疼了一天,不知道原因,吐了三次,现在仍然不舒服,可以跟室友说,可以跟你说,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跟爸妈说,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报喜不报忧是什么意思。”
这是高中好友突然发来的一段话。
我刚刚吃完饭,赶着去上课,心里突然酸酸的。
这五个字好生厉害,稍稍动情便可以让人泪流满面。
出门在外,仍为儿女的你,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出门在外越久,就越能明白,也越能习惯。
明白每一次的报喜不报忧都是常态,习惯一直报喜不报忧的生活状态。
报喜不报忧,是一种说不出口的亲情。
这是我大学的第二个学期,与父母之间打电话的次数渐渐从一周一次变成两周一次,每一次的通话,也都因为各种原因匆匆挂断。在家再怎么黏人,出门在外便也没了撒娇的机会,偶尔开个视频,也大多说的都是“放心,挺好的”,然后反过来问他们过得怎么样。
爸妈有没有多多出去散步,爸爸有没有经常应酬,有没有把刚刚装修好的家收拾干净,俩人有没有拌嘴,有没有准时去拿我给他订的《特别关注》……
父母于我而言也是小孩,需要关心,需要提醒,甚至,时不时的唠叨——怕他们照顾不好自己,怕爸爸喝太多的酒,怕妈妈贪玩熬夜,怕我不在身边他们的大病小伤,怕他们同样也报喜不报忧的心情。
“我还是跟我爸妈说了,刚刚他们打电话过来,说着说着我就哭了。”
独自在外的各种心绪皆是一人独饮,那种心里万分委屈难过却不想他们担心的心情尤甚。
小时候上寄宿学校,在宿舍的楼梯转角处狠狠地摔了一跤,像是磕到了牙齿,整个上嘴唇肿了好些时日。班主任连夜赶来,我打电话给爸妈,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着。后来知道,妈妈在家偷偷抹着眼泪,埋怨她自己为什么让我小小年纪到那么远的地方上学,打电话时又总忍着不让我听出来。多年之后听见妈妈亲自提起,语气里还是当时的焦急。
于是那两年, 我再也没敢让自己出任何差错,再也没敢让他们担过心。
当一切安好之时,报喜不报忧是常态,当伤心委屈之时,父母是遥远的慰藉。
进入大学,好像两种生活顿时抽离,走在路上,常常在想他们此时此刻在干什么, 是否也会像我想起他们一样想起我。然后下一秒,思绪便被一些琐事牵回。
我想,众多如我一般的孩子们,心中所希望的,便是父母在多年辛劳之后,在我们不再依赖他们提供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之时,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多彩生活。
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除去父母这个身份之外,依然拥有自己的独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