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精进》一书。作者采铜,混迹于知乎。这是本让人拿起来,放不下的一本书,从人生必须面对的时间、成功、学习等几个问题,从思维的高度抽丝剥茧,看后真的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一直坚信,思维+努力+机遇的合理组合才能偶遇成功,而思维作为引导一个人所作所为的大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处处受限制,实际是思维没有打开。反过来看,但凡有点成就的人,都是能够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从不纠结、迷茫的人。因为他们理清了思维,有明确的目标。
书中第二章中提到了三个大学生通过邮件跟作者说了自己心中的焦虑,并根据三个人的情况做了梳理分析,看后觉得鞭辟入里,茅塞顿开。牛人不是不会遇到限制,而是面对种种限制,他们要么借助其他力量解决掉了,要么就是另辟蹊径,绕开了限制。
案例如下:
1. 想报动画制作专业,却被调剂到了国际贸易。为了坚持爱好,去动画学院蹭课听。平时的时间又被社团琐事缠身,搞得自己压力很大,身陷繁忙与迷茫中不能自拔;
2. 本科刚毕业,在三线城市小公司打杂。想去大城市展现自己,却发现身无长物。渴望从事技术性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自卑却让他不敢迈出去北上广寻找自我的脚步;
3. 博士生。博导事务繁忙无暇顾及自身,偶尔的指导又无关痛痒。自己想做喜欢的事情远离本专业,又限于能力只好待在目前的环境中苟且,在怪圈中走失。
作者经过分析之后,看出了三个人纠结的根源在哪里,其实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僵固性心智(Fixed Mindset)”限制住了他们的思维。他们总是用一种相对固化的眼光,来对待自己个方面的能力以及周边的事件,认为对事物没有形成独立的判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容易被社会的主流思维牵着走。
其实,他们都中了社会观念和自身思维中“隐含假设”的圈套。
来自社会观念的假设是指固有的、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看法,比如: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体面的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人到30应该结婚等等。你的行为如果超出了这些思维,就会被看做“出格者“,就要背负舆论的压力。
来自自身思维中的“隐含假设”,包括自我怀疑、自我设限、钻牛角尖、缺乏目标等等。比如:我做的这个PPT领导能否认可?如果大学转专业,自己能否跟上?(同职场新人)换工作自己能否胜任?
书中说: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大脑会自动载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导致我们只能从常见、有限的选择中作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案例说明:业余时间也一样能够提高画画能力,与其纠结不如立即动手画起来。白天“明修栈道”学国贸,晚上“暗度陈仓”练画画。
案例说明:工作不喜欢没关系,可以跳槽;能力不足也没关系,可以提高。
案例说明:如果鼓励总是来自外在,你很容易受挫。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就是成长。
这三个问题,是大学生及职场小白遭遇最多的问题。他们社会经验不足,他们以为专业即事业,是应该踏踏实实干一辈子的。可是你知道吗,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前是个医生,蔡康永本科学的是外文,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在大学期间,学的是跟文学八竿子打不着的水电工程!
“隐含假设”的可怕之处在于虽然他们真实存在,但却很难被我们察觉到,知识时时刻刻被他们影响着,限制着。
上面这些人,都突破了专业的限制,没有被固有的“专业=毕生事业”的传统观念束缚住,而是用事实证明了即使你不爱自己的专业,但你仍然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因为你的专业和眼下所做的工作,充其量只是白天8小时(大学生的课视专业程度而定,但最多一天也就6小时),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如果利用好,肯下功夫多学习,完全够你从一个小白变成行家里手。
爱好历史的读者肯定都知道“当年明月”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主业是海关公务员,按理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他就是爱好历史,尤其对明朝的故事感兴趣。从2006-2009年间,每天下班就把自己关进书房,以日更2000字的速度,用口述的方式,将枯燥、晦涩的历史以及其轻松的方式讲出来,并最终集结成《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图书总排行榜的15名。
如果你说这事儿太远,那我举个我身边朋友的例子。本科时他专业是畜牧业。出于兴趣,大四实习到我们单位做“网管”,就是修修电脑,接接网线之类的杂活。后来公司效益不好,2014年他下班之后在寝室看书准备考研,考研成功。由于课少,研二花了8000来北京报了PHP封闭班,现在月薪已经8000,更让人羡慕的是,上周我们一起喝酒,跟我说他们单位给解决了北京户口问题。
我说他,你这简直是华丽转身啊。他说我总不能因为专业限定后30年跟牛在一起,就真的天天割草捡粪吧?牛不能帮我,我只能自己找出路。好在一条路被堵上了,可以再找其他路嘛,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们面对隐含假设,如何做才能提高思维能力呢?
1.不要问自己能够胜任,要问自己“怎么做,才能胜任”
你要打败敌人,先要知道敌人在哪吧。遇事最先做的,是找出“隐含假设”。比如你面临一个高薪工作,前景也好,但是招聘要求中有2点你做不到,所以你怀疑自己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如果有不足找出来,有意识地重点学习,把它攻克掉。
其实一个公司招人往往看两个方面,一是工作能力,这个可以结合你当前的工作业绩表现和新工作的招聘要求上明确看到。二是工作态度。是否尽责、细心,通勤路程远是否经常迟到,互联网行业能够接受加班,等等。
如果你亮点都分析过且没有问题,那就是面试技巧了。突出介绍工作相关经历,证明你的能力(这个是HR最最关心的)。适当抖个包袱,展现人格魅力,幽默的人到哪里都受欢迎。这些都做好了,90%能通过面试。
2. 多看书,理清逻辑思维能力。
网上戏谑说人丑就该多读书,虽是半开玩笑,但读书确实能够带给你新的变化。读书能够引起你的思考,让你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其他人的生活,也能更加清晰、深入地认识自己。逻辑思维能力,推荐简书30日热门,lydia晓洁的文章:建立逻辑思维,我推荐三本书
另外,我不建议读书贪多。不反对杂学的求学态度,可是年轻小白来讲,时间有限,应该优先看专业/职业相关的书,工具书,改变思维的书,以及经典大家的书。建议大家采取”主题阅读“的方式,比如你打算提高思维能力,就在网上搜”思维能力“书单,记下书目。要学理财,也是一样搜索书单。
纸质版还是电子版不重要,你能看进去哪个,就看那个。屯纸质书摆满书柜和电子书一个G的人我都见过,他们只是为了”屯书“,而不是看书。书里的知识,只有你阅读了引起反思了才有意义,对吧。等到在某一领域研究足够深入之后,再有意识地了解其他领域,由此扩展并最终成为一名有专一特长,也有综合知识的“T”字形人才。
3. 多出去走走。
五一小长假,第一次去草原骑了马。草原的广阔和马的温驯,当你真正骑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微妙的跟电视荧屏上的不一样的感觉,骑马并非只是万马奔腾,快意人生的体验,更有蛋疼加腿疼的折磨~ 不管是走马观花的五一十一“人海游”,还是文艺小清新的Gap Year 旅行,到一个新的地方,见到新的人,体验到不同的人文、地理和饮食风尚,都会扩展你的眼界和思维。
4. 多听课,找到自己的思维“盲点“。
对于课的主题,没有限制。只要你感兴趣,自发去听的都可以。大学里面知识相对开放,可以去蹭课,这个机会要珍惜,尤其是打算换专业小伙伴。而毕业的职场信任,虽然远离了象牙塔和图书馆,好在我们有更加开放的互联网。
不论是网页还是APP,有无数的免费课程等你去发现,去探索。简书上有很多热文有类似的推荐,在此附上。网页版链接:这10家国内知名的慕课网站,你知道几个?手机端链接:一个追求高效的学习者手机里装有哪些APP?
写在最后
"学然后知不足"。没有对比,就没有掉入思维陷阱的觉悟;没有反思,就没有超越固有自我的进步。把刷微博、追热播剧的时间挤出一点来,先深入了解自己,找出身边的“隐含假设”,再有目的地去“补足短板”,相信你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