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李小萌在淡出央视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家庭亲密关系的深度实践和研究,也逐渐把家庭亲密关系作为一份事业在认真经营。育儿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值得借鉴学习。
一、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成长方式
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总结,通过读书,站在上帝视角,经历了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进而实现知识萃取、认知升级。
二、我感受到作者李小萌一个小小的私心
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时候需要周围的人,需要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一起的努力。一个陌生人的微笑和友好,往往就会对孩子产生很强大的正面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还达不到这样理想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作为父母,一边有着强大的内心,帮助孩子过滤掉不好的,一边向外界发出一种需求美好的信号,号召社会一起参与。作者李小萌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圈,尽量去影响更多的人们,进而觉醒人们的意识,促进社会营造出对孩子更包容、友好的环境。
三、对自己的真正友好是精神独立与天赋自由
(一)孩子是天然的学习者
我的孩子两岁七个月了,最近一段时间,他的成长速度超出我的想象,我发现仿佛突然间,孩子长大了,他经常会说出一些让我们都很吃惊的话。
早上我陪他上厕所,他打量了一下我,说,妈妈你都穿好衣服了,你是要出去做核酸么?你要穿厚一点,我害怕你冷。听他说完,除了有一点小小的感动以外,我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小孩,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出一些很温暖的话。例如看到别的小朋友下楼梯,他会说:你慢一点啊,不要摔倒。舅舅说要出门跑步,他会说:舅舅你慢点,路上车多,舅舅你穿厚点,外边可冷可冷了……类似这样的话还有很多,我和老公一致认为,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源自于我们给予他的语言环境是好的,他感受到了非常多的爱,然后又把这种爱传递给了身边其他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引导他自主探索。养育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不能无视、放任,也不能过度地干涉、保护、代劳。”这句话是真的,我也是这样做的。
(二)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孩子的人生需要她自己去面对、完成。
孩子越大,对生活上照料的需求就越少,对精神滋养的需求就越多。从孩子1岁开始,我就经常一个人开着车,带着他出去玩。今天还跟老公说到,觉得最对不起他的地方,就是原计划三岁之前带他去很多很多地方,但因为疫情却没能实现,只能每天在限的范围内,带他长见识,给他最好的陪伴。
说到“同理心”,这真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点难的事情。就拿今天中午的事情来说,从外边回到家以后,本来是要一起到床上去睡觉,但是他看到了铺在客厅的草坪,吵着要睡在草坪上,我和爸爸站在自己的角度,有很多担忧,不让他这样做,他就大哭,爸爸在客厅哄,我躺在床上平静的想了想,小孩子不就是喜欢新奇,有意思的事物么,草坪对孩子的吸引力多么大呀,应该同情孩子才对。另外,草坪是我买来铺在露台上用的,既然露台还没弄好,就应该先把草坪收起来,放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弄好了再让他玩。
(三)让天赋自由
“有人把养育孩子比作一场修行,我认为十分贴切。没有人是天生的父母,但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观察者,他们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然后用某种方式内化为一个全新的自己。所以,为人母的我时常惶恐,因为有个小家伙日日依赖着我,也日日考验着我。”
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我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是所谓的三十而立,不是所谓的成家立业,而是从有孩子开始的。新的生命降临后,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你去面对、处理、各种推手会推着你不由自主地向前走,这个过程也会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拷问自己,想透了,顿悟了,也就开始了以终为始的修行。
让孩子的天赋自由,就需要作为父母日常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点滴影响,去认可鼓励。记得有句话说“孩子只不过是借用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悟透了这一点,是否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能够多一点点从容和尊重,是否会多一分小心和谨慎?
(四)爱,驱动孩子成长
樊登经常强调“无条件的爱”,这真的是育儿的核心,要相信有条件地爱和无条件地爱孩子是能够分辨出来的,给自己的孩子多点信任,多点爱,她能自我成长,会做的更好。
(五)性格内向与社交力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不是说性格外向的人就一定好,也不是说性格内向的人就一定不好。很多家长自己不愿意跟人聊天,不愿意参加社交,有时候非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打招呼。这是何必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别强迫别人去做,就算自己能够做到,强迫别人去做,也不是有修养的表现。
四、孩子对母亲的意义
(一)家庭不是道德殿堂
是的,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仔细回想,我们是不是都有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对方,去要求对方的情况发生。仔细想想,这样做是对的吗?对方接受吗?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能够感受到你所有言行背后的用意的,感觉是不会骗人的。不指责、少批评,多讲关爱,少讲道理,家庭关系会和谐很多。
(二)从深刻的链接到主动的分离
世界上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我们要主动适应孩子对我们依恋越来越少,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避免自己内心空洞。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与其被动放手,不如主动放手,珍惜孩子需要你的当下,在未来孩子不需要你的时候也要能够潇洒放手。
(三)只做六十分妈妈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重点不仅仅是孩子这一个方面,其实也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最终自己的事没搞好,孩子的成长也被过多的影响和干预。人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包容不完美的过程,60分是一个基本盘,守住基本的,守住核心的,剩下的交给孩子,既是对孩子的信任和锻炼,也是让自己避免过度焦虑的良好办法。只做60分,剩下的40分交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过程学会掌控自己,让孩子懂得什么叫做为自己负责、为自己选择负责。
五、父亲身份的有效觉醒
“爸爸”不是一座山、一堵墙。“爸爸”应该是一个哆啦A梦,应该是一个变形金刚。他要在平时给孩子以陪伴、以引导,在关键时候给孩子以支持,以力量。
很庆幸,我们家这位爸爸,在我眼里是非常合格的爸爸,我们很少在育儿上有分歧,配合的还算默契。
爸爸对妈妈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因为孩子能够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尊重,感受到家庭内部的和谐,这样就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就会帮孩子营造爱的能力,让孩子有样学样,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择偶观。
感谢老梁读书会,感谢韩珍丽老师的分享,育儿、成长路上,有你们的陪伴不迷茫,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