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4: 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成长在线】
一个周一的晚上,一个男孩一脸郁闷地敲响了心理咨询室的门。坐下来之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诉说。上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理想,父母也批评了他,男孩说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也为了报答父母。开学以来,男孩做了很多努力,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成绩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让他很郁闷,也很无奈……周末放学,男孩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他想和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也希望父母能帮自己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可是,一定到男孩说成绩不好,爸爸立刻就急了,说男孩一定没有好好学习,不然不会没有进步,说他不应该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不应该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妈妈知道后也说了男孩一通……本来想找父母说说心里话,希望父母能给自己一些帮助和意见的男孩变得更加郁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没有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另一方面又有些埋怨父母听不进自己的话,就知道指责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成长视窗】
从孩子降生那一刻起,我们开始拥有了一个身份:家长。带着这个身份,我们开始了自己对孩子的第一个期盼——那一天孩子能喊一声“爸爸”、“妈妈”。听到孩子对自己的第一次呼喊时我们高兴万分、兴奋不已,那一声并不清晰的呼喊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听到孩子的声音和话语时不但不再有最初的那种感觉,而且会没有耐心去听或者心不在焉。当孩子给我们说他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时,我们觉得孩子想得太复杂,觉得他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就直接告诉他这件事应该就是什么样子,不需要再费劲去想,记住就行了;当孩子放学回家,走到我们身边想和我们说他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边看电视边“嗯”“啊”的点头,会边看报纸边听孩子说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之时,我们往往火冒三丈,看到孩子时几乎鼻孔都会冒火,我们往往听不进孩子的解释甚至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就训斥一通甚至拳脚相加……
【成长视窗】
作为家长,我们的阅历的确比孩子丰富很多,我们的意见和指引可能会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我们有时是不是用自己的高度在看孩子那个高度遇到的问题?我们告诉孩子是什么和孩子在接触、思考中弄明白的事情,哪一个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忙了一天工作,有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可能我们的确会很累很乏,想看看电视、看看报纸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你要和同事或领导说些事情,对方在那里看着报纸听你说或者盯着电视听你说,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和体会?孩子犯了错,作为家长生气可以理解,但我们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是发火、生气,是让孩子认错、服软,还是希望孩子能认识到问题所在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被孩子解释的机会,也等于不给自己进一步了解事情原委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定自己真的能让孩子听进去而且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吗?
作为孩子,都希望能和父母能亲密一些,能和父母走得近一些。但我们在孩子长大过程中有意无意出现的“不愿听”孩子的声音,导致孩子觉得我们不想听,也不在意,慢慢地不再和我们说。所以,当孩子对我们三缄其口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埋怨孩子,不妨想想自己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根本听不进他的话”。
当孩子想和我们交流,想靠近我们的时候,他可能是想向我们借用“耳朵”(需要我们做听众)、“肩膀”(需要我们做港湾)或者“大脑”(需要我们给指引一下迷茫中的方向)的,但孩子几乎从来不需要向我们借用“嘴巴”(法官、评论员)。其实,男孩周末回到家中就是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指导,但父母却用“嘴巴”让孩子变得更加无奈和郁闷。
作为父母,试着去听听孩子的声音,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慢慢真正看懂孩子那颗心,才能慢慢建立起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成为孩子人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