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下课一个多小时了,可回访时,小葛睡意朦胧的那一声“嗯”却深深的扣在了我心里。
早读的时候,她就不在线。电话、信息、语音、视频都发送过了,却一直没有回音。紧接着,她又在第一节课上缺席。我一边用电脑讲课,还抽空操作着手机,希冀着对方能给个互动,哪怕是简单的应答。担心、失落、焦急等情绪牵动着我,眼前不断浮现她割手腕玩的画面。终于,无数次拨打以后接通了。
“嗯”慵懒的应答,伴着连连的哈欠。
“睡美人,还没醒吗?刚才没有在线上课,干嘛了?”习惯用平和的语气和她交流,因为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们就很聊得来,经常没大没小的。
“你就当我死了吧!”云淡风轻的口吻,带着明显的烦躁,似乎对谁都这般。
“那可不行,你独一无二。”死字经常从她的嘴里冒出来,简直是家常便饭。结合对她的了解,我知道无论其怎么折腾,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对她格外关注的同时,也时常哄着她。
“昨天睡的很晚吗?是不是又看小说了?真是太爱学习了,得改改,一定又学了许多知识吧?”也许真的是因为看小说了,又或者是因为情绪烦躁。心想:姑且用这样的理由给她找个台阶吧,她本性还是很好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嗯,是的。”我寻的那个理由,果然奏效,电话那头的笑声稀释着最初的烦躁。
“给我推荐本小说吧,我想进步。年纪大了,想多了解点前沿,和大家多点共同语言。省的还是我那老土的一套!”故意把土字拉长。
“我看的小说多了,你喜欢哪种?”
“你看着推荐,相信你的眼光。”
最后,她给我推荐了一本青春小说,里面有着非常独立、洒脱的女主角。在聊这本书的时候,她是侃侃而谈的,还提到了朋友曾给她转发的信息,并转发给了我。愉快的交谈之后,她便按时去上第二节课了,虽然还没有洗刷。
居家线上学习,有一段时间了。老师们早已没有了刚直播时的手忙脚乱,无论形式和状态都按照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有了不懂就问的积极,有了经验分享的无私,也有了孜孜不倦的探索。而我认为,我们最应该关注部分学生玩“猫捉老鼠”时的心理。
相信每一个班级当中,都会有在听课期间掉线,或者你连麦时他拒绝的学生。在浏览手机,在玩游戏亦或是什么也不做而发呆?这一切,我们无从得知,也没办法代替其父母去身边监管。这样的几种状态,我称之为“猫捉老鼠”。老师是“猫”,屏幕前的学生便是随意挥霍时间的“小老鼠”。
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关注和关怀。关注心理,关怀生活。
春季是人的容易焦躁的季节,六年级的孩子正值叛逆萌芽、渴望独立的年龄,这一阶段的心理需要我们及时的去关注。在检查作业后,我总会针对性的给每个人写上一段积极的评价语,因为这样也是一种关注的方式。似于小葛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要寻找一切契机稀释他们的烦躁情绪,避免“猫捉老鼠”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