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想象的神童
有人说中国人的想象力一向贫乏,我一向趋于赞同,原因也就不说了。但是,现在我大概需要修正我的看法了,我好像是突然发现,中国人有时候在某些方面似乎很有想象力,而且对自己的想象很有信心,特别执着。最具创意的就是很多中国人总是能够把自己的儿女想象成天下独一无二的神童,比如,孩子在某方面有点比较突出的表现,做父母的就认定自己的孩子在此方面前程似锦,未来将功成名就。即使当前看不出孩子的“神童”相,也千方百计要把孩子“教育”成“神童”,于是,胎教流行了,幼教超前了,狠不能孩子生下来就是博士后,就是爱因斯坦就是贝多芬就是李白就是比尔*盖茨。如果孩子具有演艺明星天赋,做个速成名人当然是既时髦又实惠的选择。不是“神童”,孩子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了,输不起呀,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们忧患意识也格外强烈,一切都要从小娃娃抓起,早起的雀儿有虫吃,要是小小孩子没有一点作为培养基础的“特长”,好像这孩子将来连要饭都找不到门,更别说出人头地了。所以,自己的宝贝当然应该是神童,不是神童也必须成为神童。
所以,孩子要进一个条件比较好或者最好的幼儿园,不太懂得教育的就选择超前教育小学化教学的幼儿园,懂一点教育的则找比较重视益智游戏能够开发孩子智力的,然而殊途同归,懂不懂教育,都只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孩子将来上学不落后——即使孩子真的是神童,也得继续培养啊。幼儿园也这么自我宣传。孩子要上一个“质量”好的学校,哪怕花一笔不菲的择校费也得去,有的还另外给报一些课业辅导班,有的让孩子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不管是希望孩子成绩好基础牢固,还是盼望孩子在什么专业方面独辟蹊径,目的其实也很明确,就是为孩子未来成功而出人头地。这甚至逼得极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不得不反复强调,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成绩,素质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全面发展,也是为孩子上大学有潜力。结果是媒体上宣传素质教育典型时,也忘不了一个关键内容:学生的分数比搞应试教育的还高。一切都为了“神童”的远大前程。
仅仅认为孩子是神童还远远不够,方仲永的教训也是许多父母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孩子必须是也只能是未来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大人物。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大”,意思是从一个人小时候的性格和习惯就可以看出长大后的品性。我一直对这话半信半疑,但我发觉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把这话当真理了,他们看着蹒跚学步的小娃娃,就能想象得到娃娃的未来,不是这些家长有诸葛孔明预测未来的本事,但都自以为自己有先见之明,他们认为未来什么职业最吃香,就设计孩子的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不是科学家就是艺术家,要么是政治家,至少也得是能大把捞银子的明星,先打好经济基础免了后顾之忧不更实惠吗?反正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属于“精英”阶层,这样才能过上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轻松自在高水平高质量的幸福生活,出国出名出书,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关于自家神童之未来,一些人的想象力丰富到孩子娶什么妻嫁什么夫之类的细节。既然孩子是父母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当然也是父母自己的事,孩子沿着父母铺就的轨道前进真真美妙无比,省心顺心更放心,有什么不好呢?
家长们的神童观以及未来意识还受到了一些“精英”人士的鼓励。有人宣称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精英领导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中国少年科学院士”大概也准备扛起未来科学发展的大旗,还有人发誓要把刚会读书算数的小孩子培养成王国维钱钟书那样一流的国学大师,乃至曾子一样的大学者,等等,等等。照这种形势看来,中国人大可不必为一百多年无缘诺贝尔奖自卑遗憾了,因为再过个三二十年,中国人囊括诺贝尔奖应该是小菜一碟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则广告这样喊,也就是说,只要你的想象力足够丰富,管你什么异想天开的愿望都不愁实现。拿孩子当神童,要孩子成精英,比科幻故事还简单。中国的少年如此前途无量,中国的未来当然光明无限形势一片大好。没有人想叫自己的孩子当农民工人服务员之类普通劳动者,好像未来不需要,神童之为神童,大概有的是办法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不劳我等杞人费神。
那些被想象的神童个个都事业当先重任在肩,虽然不怎么可爱,却也喜煞人,有理想有志气啊。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被想象的“神童”了无生气,因为生活在父母的想象里,“神童”们似乎不需要自己的想象,除了学习朝象牙塔拼命冲刺,他们也无须考虑任何生活和社会,他们的“思想”就是为享受父母替他们想象的未来幸福而“学习”,胡思乱想是多余的,甚至是危险的。这些“神童”的想象力也许被取代了,也许根本就没有,要么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替下一代安排未来的想象力。我们的社会就靠这样上一代想象下一代周而复始,剥夺了下一代想象力,也就剥夺了下一代的发展权利,谁还敢指望下一代的幸福超越上一代呢?我们甚至经常听说,某些家长常常把自己当作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说自己没有考上大学没有读硕士博士,生活太平庸而且不幸福,没有意义,因此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要子女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一个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意义,也就是感觉不到生活意义而自卑的人,怎么能够培养出发现生活意义的人?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入幼儿园开始就说孩子考大学的事,似乎大学就是一切,考上大学就等于拥有一切。有的也不过多想一步,好大学能帮助孩子找个好工作。究竟有几个想到孩子上大学自由发展?究竟有几个家长脑袋里想过“人性”和“个性”教育?人当然要找工作,但你总是把找个“好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总想要孩子成为神童成为“成功人士”,你会有多少时间记得把孩子教育成一个自由的“人”呢?“成功”是不是就意味着幸福?
被想象的神童没有被想象到责任、道德等方面更是当今一些家长想象力的致命伤,在这种家长的“明”意识里,未来只要有“本事”有权力有钱,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把人孤立化的企图与现代社会信息化大合作趋势背道而驰,当然也就培养不出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现代公民,于谁有益?
即便我们不提公民意识,也不说想象力,单从常识来说,所谓“精英”毕竟是极少数,而且难以模仿甚至不可重复。偏偏很多家长就是喜欢跟风,考上清华北大的是榜样,“状元”当然是楷模,去了哈佛牛津就值得出书来一套经验介绍,于是群起而效仿。然而,复制样品的成功率有多高呢?诸如少年大学生之类的某些“样品”不是已经成了肥皂泡吗?所以,当大批量的“神童”出现时,“神童”的质量恐怕就不大可靠了。
然而中国人的神童梦依然正酣。不是吗?有个半岁的婴儿会“认”上千的字,不知道那娃娃什么时候用得着那么多的字。当个中国神童是不是有点太累?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抱着”孩子在起跑线上以百米冲刺的劲头拼抢“制高点”的各位是否想过,冲刺般的速度能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