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次吃饭时, 朋友跟我说, 他朋友看了我微信文后, 说好自恋。我愣了一下, 深以为然。
我来自乡下。小时候, 家里很穷。父亲兄弟分家时, 我们一家四口挤一间屋子,楼上还只有一半铺了木板, 另一半铺各种杂物, 人踩上去不掉下来即可。家里吃饭用的桌子椅子,储藏用的唯一柜子,都是外公外婆送的。
那时, 穷, 但对孩子来说, 穷得快乐。我最喜欢那柜子, 里面不时有好吃的糖, 和妈妈每次拜佛带回的贡品。此外, 就喜欢楼上没铺楼板的那一半, 上面堆满干稻杆。我经常躺在那, 对着一个宽阔的窗。没有玻璃, 没有任何遮挡, 眼里满是大理明净的蓝天白云,高飞的鸟, 和远处的山。它们陪我读书。
最喜欢下雨时。雨幕随瓦檐流成水柱, 雨声让一切寂静。窗前有一根大木头, 我坐在上面, 看雨柱细密成镜子,和镜中的自己,直至雨停。于是, 我养成了一种隐藏的忧郁。我看到了雨幕中的自己,过早地看到了自己。那时, 还没上小学。
看见自己是残酷的。那时,我常在快乐过后, 有点点忧郁, 说不出来。
初中了,无意间读到杜牧的诗句,"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当时,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心中既喜且悲,又无喜无悲。
我变成了理想主义者, 经常锁在自我中, 偶尔放条缝, 让风吹入。吹点风,醒一会, 我看到自己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大学老师。每次开课, 第一节课我都讲大学精神, 和从少年读书时光而来的痴味。这对学生来说,既是灾难也是幸运。
我课上有学生在校研究生报做编辑, 她们让我谈谈心中的大学。我心安理得地,又一次锁在了自己的世界。
2.
问: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次采访只关乎生活,与学术无关,希望您能轻松愉快地跟我们聊聊您与学生的事。虽然您才来我校不久,但是学生对您的评价非常高,您能谈谈在师生关系上有什么“独门秘籍”吗?
答:哪有什么“独门秘籍”。我觉得要把学生当成活的生命。现代大学体系的创始人红衣主教纽曼曾说,为什么你可以自己读书, 还要来大学学习? 因为学科精神体现在大学老师身上。你在老师身上看到活着的学科,于是, 你去发现有东西也可以在你生命中流淌。
我觉得人类学跟我很近。每一年,我接触新学生,把人类学带到他们面前,古老学科与鲜活生命一次次新生,衍化无穷意味与知识,滋养无数生命。这很有意思, 也是当大学老师最让人兴奋的一点。
问:您的本硕博都是在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导师在您人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答:我三位导师很不一样。本科时的人类学导师对我影响非常大。那时我是编外的(学物理)。人类学非常冷门,我来旁听, 她把我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关心,我觉得喜欢这学科有人来帮, 很开心。硕士导师从法国回来,非常严谨以至有点苛刻,但学完后,发现了很多不知道或没意识到的事。
博士导师对我影响最大,我觉得整个学科精神都体现在他身上。他总说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喜欢它,被触动了,而不仅为了发论文、评教授:“你写论文是因为喜欢,自然就写出来了。”我一直记得在办公室,他不止一次说:“我这辈子真是太幸运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还给发工资!”
他所学非常广博,是三个系的合聘教授:人类学系、语言学系和认知中心。他本科学数学,我学物理,他时常叮嘱我不要丢掉物理,并鼓励我去认知中心学习。在他和另一位导师的推荐下,我去了学校的贝克曼中心。那里把所有专业的人聚在一起, 探讨学科相通的基本问题。五年中,我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合写了一本书,由MIT出版。
我还喜欢的一点是, 他说上课时, 千万不要认为在教一个叫课堂的东西,你是在跟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话。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由来的世界,有独特的生命经验。学生有老师可能永远也想不到的想法。上课要紧的不是把大纲上完, 而是老师创造一个条件, 让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碰撞,产生有意思的事。当然, 课堂会“飞”到哪不知道,但上完课,学生会用这学科发现了生命中触动他们的东西。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读以前的东西,不是去掌握前人做了什么,而在寻找你精神上的血统、精神上的祖先。求学期间碰到这样一位活生生的精神导师,非常幸运。没碰到的话,希望大家在各学科的大师那里碰到。今年初, 我导师去世了,不断跟新学生谈论他也是一种回忆他、感谢他的方式 ……
问:您经常跟学生说生活不只有学习,要多关注生活。所以您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较注重哪一方面?
答:这方面我不得不提我导师夫人,她教会我太多东西,让我感觉生命是如此鲜活、如此有尊严。她是位自由艺术家,跟她接触,你会发现她身上有一种做事的韵味。无论生活是否紧张痛苦,她都自如优雅。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实践的智慧让人从容不迫、轻松优雅,我觉得导师夫人就这样。在生活方面,希望我们能触摸到她那种状态。
问:您希望您的学生像您的导师夫人一样吗?
答:对,触摸到她那种状态。学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对有些人来说,学术是他的生命,像我导师,但对大多数人,触动他们的是另一些东西。读大学并不是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更要找触动自己的东西。在这方面,老师是一面镜子,他们热爱一个学科,并让学科体现在自己生命中。学生在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然后寻找自己。当然,这比较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