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源于易经,生命在于阴阳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
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可见,养生离不开易经之道
易经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这里的两仪,就是阴阳
人的身体出了问题
要么阴出了问题,要么阳出了问题
阴者,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也
饮食看节气,起居看时辰,喜怒要节制
饮食上
春夏属阳需养阳
秋冬属阴需养阴
人在阳气旺的时候贪阴,所以要养阳
比如夏天喜欢吹空调,喜欢喝冷饮
殊不知贪凉易损人体阳气,导致生病
阳气再旺,也是经不起消耗的
同理
人在阴气旺的时候贪阳,所以要养阴
再者
春夏在往秋冬走,阳气越来越少,要养阳
秋冬接着是春夏,阴气越来越少,要养阴
当你有的时候,就要想着没的时候
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起居上
古代有十二时辰
现在的两个小时抵那时候一个时辰
卯时(5:00-7:00)大地苏醒,阳气渐升
人们可以起床活动了
子时(23:00-1:00)阳气消散,阴气最旺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
最晚也要在晚上11点前入睡
正是子时来临之前
喜怒上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百病皆生于气,要适可而止
阳者,顺应四季风雨寒暑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的病易发在肝上
夏天的病易发在心上
长夏的病易发在脾胃上
秋天的病易发在肺上
冬天的病易发在肾上
春夏秋冬,生克不同
生则愈,克则变
肝属木,喜水生、畏金克
冬天水旺,肝木受生
肝木得肾水滋生增强肝气
秋天金旺,肝木受克
肝不疏泄,肝气郁结
所以啊,易经也可以解释得通
为什么秋天是个容易感伤抑郁的季节
秋天属金,肝属木
金克木,如刀砍树
感伤感伤,因为肝(气)受伤了嘛
其他五脏六腑依所属五行
也可依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