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魏宏聚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特别实用的课程《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构想与操作》,这是魏老师历经十年研究,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课题奖的成果。魏老师也曾是中小学教师,后来逐步走上研究之路,成为全国知名专家。他的研究成果来自基层,印证于课堂实际中。
魏老师讲了几个方面:预设和生成的处理,准确和专业的诊断,传统评课的弊端,如何实现整节课的有效或高效。然后给出了课堂教学中十二个公共核心教学设计:1.前置性作业设计,2.教学目标预设与续写,3.情景导入,4.教学目标呈现,5.有效提问,6.教学中生成事件的处理,7.小组合作的有效性,8.教学结构与教学线索,9.重难点意识,10.教学过渡艺术,11.板书设计,12.结尾。在讲座中,魏老师用了大量的实例和课堂实录节选,边看实例边分析,明晰生动,没有学科和学段的违和感,非常有创意。在讲到重难点环节预设和生成的处理中,强调板书的作用:1.有应对生成的意识与智慧,生成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应重视生成,并有应对、利用生成的意识。2.结合预设目标,以板书强化重难点并应对生成。3.板书之后,要与预设进行对比评价。4.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
魏老师的讲座内容好,但我觉得应用起来效果会更好,这会让老师在分析课堂教学切片的过程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探讨、琢磨、优化、实践,从而逐步完善课堂中的不足。我们的老师教研的热情特别高,只是我们的评课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的基础上评价,缺乏依托的标准,这样进步的速度太慢,事倍功半,费力费时,收效微小。如果能让魏老师给各科老师做指导,用这种方法切片剖析,可是全方位的观察啊,能够让目标预设合理明晰,课堂结构设计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简练,导入新颖有效,小组合作恰当高效等等,被分析一次,或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别人一次,再探讨研究怎么改进,对个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提升都是持续的推动。所以,利用课间,赶紧跟魏老师约定合作的事,将专家引进学校,是改变和提升学校和老师的快车道。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思维方式需要更新,找到正确的方法再去努力,必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就更好的自己。感恩遇见,期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