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谏院题名记》200字上下,其文字简约却立意深远,读罢如啜佳茗,使人回味悠长。
其文先言谏官责任之重大,再言谏官之职业要求;其中既有素养要求,又有人格要求,可谓全矣。最出彩的是文末。因为谏官职业重要,所以要将他们的名字刻著于石上,世人都觉得这无疑是一件荣耀的事,司马光文末却感叹“呜呼,可不惧哉?”
世间有多少人辛苦一生,唯恐姓名不能彰显于后世。名字刻著于石上,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名”的不朽。喜犹不及,何惧只有?
司马光的“惧”似不合情理,然仔细品味,却深然之。他“惧”的是谏官职业之重大,“惧”己在其位而不能尽其责,名刻著于石而身受世人指责。“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惧”的背后是其对所担负职责的认同,是其职业态度的谨慎,更是其为国为民的忠心所在。为官有“惧”,履职才会尽职尽责,所行方不会肆无忌惮;为人有“惧”,才能心中有他人,才不会唯我独大。
“惧”,敬畏也。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人格修养。今日“惧”,明日方可无惧;事事“惧”,事事方可无惧;人人“惧”,世间方无惧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