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位沿海朋友路过酒泉,于是相约烧烤店,边撸串边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孩子,朋友的小孩今年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能上一所普通的高中了,当然更担忧的是三年后的高考。
朋友说:“其实,孩子在内地学习挺好的,搬到沿海后,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再加上不是倡导快乐教育嘛,所以就对孩子的约束放松了,谁知道成这样一个结果!”
沿海的中学,生涯教育引入的比较早,随着新高考的临近,咱们内地的中学也要普及生涯教育了。学习过生涯规划的人都知道,生涯规划(咨询)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的美国。在西方,追求的是自我实现,所以生涯理论中一般会把兴趣排在能力前面, 在对孩子的培养中,通常会通过一些评测和验证来确定孩子的兴趣,然后围绕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能力。
咋一看,这在道理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呢,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呢,孩子在把兴趣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一个枯燥的“打桩期”,这个阶段,孩子如果坚持不了,就会告诉家长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事。按对快乐教育的通俗理解,孩子不喜欢,那就再尝试其它的呗,就这样,每个兴趣可能都是浅尝辄止,到头来无一精通。
做过几例职场新人的生涯咨询,一开始都期待通过咨询弄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到底是什么。可当我问到,你现在从事的工作,在历任者中能排到第几,做到最好了吗?来访者往往会语顿。
月初,在兰州参加华人生涯泰斗——金树人老师的工作坊。老师给我们举了网坛一姐李娜的例子,李娜当年走网球之路,并非遵从自己的兴趣,而是没得选,当时只能走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了,而且还走得非常优秀,老师说这是华人生涯的韧性。
同样在工作坊里,有位老师,当年自己并不喜欢法学,可家里人非得让他读法学,所以他就考上了一所985高校的法学专业,并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然后放弃了这个专业,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而且现在还做得风生水起。
聊这些,是想表明什么呢,就是你得先有能力和资源,然后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如此,成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