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19点53分,我注册了简书,成为简书大家庭的一员;2017年10月8日22点21分,我在简书上发表第一条评论;2017年11月1日10点05分,我在简书发表第一篇原创文章《一次听课的意外收获》;2017年11月9日14点26分,我发表了和学生同题的演讲稿《人生没有如果》;2017年11月17日14点18分,我在整理学生发来电影微点评文章;2017年最后两个月……。
感谢张老师的文章分享,让我了解简书并爱上简书;感谢那些匿名的打赏者,是你们的鼓励让我坚持写作;感谢那些关注我文章的人们,是你们的喜欢和批评逼我构思创作;感谢我的学生们给我发来的稿件,是你们的灵感让我的简书丰富多彩。
今天发表的原创文章是2017届文科优秀毕业生姚旺的电影微点评。《出租车》是一部很小众的纪录片电影。主创们在出租车里安上摄像机,通过芸芸众生的真实回答展现世间百态。多欣赏这样的纪录片电影,对提升自己的视野是有帮助的。我一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写作,到了大学更应如此。姚旺同学是东北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材生。她在平时就是一个很安静、有思想的女孩。教育就是教我们如何思考。语文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分享是一种快乐,欣赏是一种收获。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篇文章吧。
《出租车》电影微点评
姚旺 2017届毕业生
东北师范大学 商务英语专业
电影《出租车》以一个司机的视角来看伊朗。或许他的身份是司机,还有作为一个导演,作为一个舅舅,作为别人的朋友等等这样多重的社会角色。但是这样平凡的视角正是伊朗真实的样子。
在中国人眼中,伊朗是有着高度宗教信仰的国家。可以说是有点封建色彩的国家。我们对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犯罪率高、土豪、男权社会这些词上。但是通过电影,我们看到了伊朗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一个国家有属于自己的法律标准、道德底线,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我们不能妄自批判伊朗的社会现状,我们只是通过电影这种真实的镜头来看待伊朗。这也是站在文化的角度,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我们都共有的、相似的社会矛盾。
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入场,一言一行看似平淡、漫不经心,但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类人,一种思想。电影想传达给我们的思想也十分丰富深刻。首先是道德与法律。一位教师和一个小偷来谈论是否用死刑来净化社会风气,这本身就充满讽刺意味,更讽刺的是两个人与自身身份相冲突的主张。老师反对用死刑净化社会的看法看似充满人性光辉,也符合教育者的身份,但也只能局限于教育。相反,小偷主张增加死刑的看法看似野蛮,但是却是伊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的现状还无法给予犯罪极大的宽容。不是不讲情面,是整个社会需要苛刻的法律去维持最基本的秩序,以此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小偷象征着犯罪一方的观点,这些真正深入到社会底层的人,更多看到的是生存的无奈。道德和法律在社会问题处理中的矛盾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困惑着人们。因为道德和法律都无法凌驾于社会之上,也无法背离人性的多样性。这样的矛盾是导演想引发我们思考的,无论什么时代,电影都应该起到督促我们思考的功能。
电影的情节的发展就是一个个矛盾发生的过程。电影里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矛盾、规则与现实的矛盾,用夸张的人物形象、直白浅显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生活中人们的无奈。小女孩的出现仿佛给平淡的电影带来了些许波澜。以小孩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矛盾让观众心情更加复杂,因为代表着未来、希望的孩子们也正在学习接受社会的表里不一,也在学习如何熟视无睹,遵循所谓的社会规则,直到他们有一天也长大,也变得无奈矛盾、麻木愚昧,失去天真的本性。
除去这些引人深思的话题,电影还有属于伊朗的轻幽默,这让我想起了三毛书中的《芳邻》里的邻居,有点强词夺理、尖酸刻薄,让人哭笑不得。小女孩的机灵可爱、小虚荣、小顽皮,让人沉浸在两人的斗嘴的欢乐中。各形各色的人物身份各异,脾气各异,为平淡的行车旅程增添了起伏。电影没有复杂的光线效果,只用一个行车记录仪,比起一般电影可以说是更偏向纪录片。随着车子的颠簸,我们或许还有些许晕车的感觉。电影长度适宜,情节紧凑,既悠闲的讲述这一个城市的故事,又不冗长乏味。
这样平凡的出租车每天都在路上行驶着,载着这个城市的故事,载着社会的矛盾不断行驶。如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那出租车就是城市的小剧场。每天倾听着来来往往的乘客的故事,每天见证着社会的点滴。正如电影的结尾,他们的车子被抢劫了,或许现在伊朗这样的电影还不能上映,充满无奈,但是又饱含希望,说不定未来的哪一天,在伊朗也可以上映这种“电影”呢?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