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珺珺第二次正式去疗育所(机构)。
据上次相比,珺珺在转换能力方面(一个环节转换到另外一个环节)有了小小的进步。
面对自己的玩具,虽然还是不忍割爱,但他似乎已经知道规矩。起初会小小地闹腾一会儿,慢慢地呢,也就放手了。
这次,他像是开始明白园里边活动的流程似的,没有再像上次那样无理取闹。
有点头疼的还是集体活动。
活动一开始,珺珺就跑到门口窗户前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我发现吧,他虽然没参加,居然在去公园的时候,哼唱着那些曲调呢,看来耳朵也在见机行事地听着呢。
一听到读“ノンタン”的绘本,他破天荒地坐在小凳上听了那么个几分钟,但一结束,还是又跑到那个让他心静的窗台前。
老师说:“珺珺比上次稳定多了,说明他开始慢慢地在适应这里边的生活。脑袋瓜灵着呢。”
今天我在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两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点是:跟着小孩的节奏走。既然他喜欢在马路上到处看排水口,那作为父母,就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跟着他的节奏走吧。
第二点是:当他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给予他发泄情绪的时间,当他发泄完了,一定要抱抱他,鼓励鼓励他。
我现在在犹豫着,下个月,要不要机构一周上两天(现在是一周一天),保育园上三天。因为只有我和他一起生活在集体,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他弱势的地方…
刚刚一直在翻看珺珺小时候放在手机里的照片:从1岁左右翻到最近。
在去年确诊以前,我们除了觉得他语言慢、比较固执、说了无数遍的东西似乎跟听不懂似的以外,几乎没发现他的任何异常。
那时候,我们觉得他就是一个爱笑,能吃,活泼可爱的普通小男孩。
9月份的确诊,我们开始翻看自闭症的书籍。
就在那个月份,“语言慢、不与伙伴交流、刻板行为、易情绪化、敏感…”这些判断自闭症的词句,不约而同地植入我们的脑袋。
进而,我们就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闭症的标签从头到脚往珺珺身上贴。
比如:他那时非常喜欢电梯,真的是疯狂地喜欢,一个人可以在顶楼看上好几个小时。这不就是典型的刻板行为吗。
“语言慢、不与伙伴交流、易情绪化、敏感。”这些他也一一具备啊!
潜意识真的太恐怖了。
如果没有医院确诊的事,是不是我们就是一直把珺宇当成一个正常小孩对待呢。脑海不会总是不经意地出现那些标签化的东西,而是一直像2020年9月份前一样:他只是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孩—有点执着、有点敏感、有点可爱、有很多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