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相信亲密关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重要到关系我们人生幸福的必修课。
前两天看《我是演说家》,一位演讲者的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会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也就是说,父母和子女之间亲密关系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到将来子女对待父母的方式。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家三代同堂。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儿子。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腿脚不便,走不远路,咬不动坚硬的食物,也没有年轻的时候那么爱干净了。爸爸妈妈越来越嫌弃他们,每次吃饭,妈妈就拿一个装满剩菜剩饭的大铁腕,扔到爷爷奶奶面前。小儿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后来有一天,小儿子从外面捡了一个破破的铁皮碗回家,妈妈很好奇,问儿子为什么要捡一个破碗回家。小儿子说,等爸爸妈妈老了,就拿着个大破碗装食物给爸妈。不知道故事里的爸爸妈妈心中作何感想。
故事当然有夸大的成分,但道理不假。一个幸福家庭里成长的小孩子,和一个残缺家庭里成长的小孩子,他们在心理上相差十万八千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儿时的影响将伴随其一生。
我在农村支教的时候,发现班级里的问题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打架斗殴,早恋逃学,孩子们逆反心里特别强,老师指东,他们偏要往西。当孩子们犯错误时,老师不去指责他们,而是耐心的谈心时,就会看到孩子们那颗善良淳朴的心支撑着他们一点点的改变。如果有正确的指引,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会变成一个让人喜爱的好孩子。
一些父母在子女找对象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尽量找和谐健全家庭中的孩子,这样未来的幸福指数会高得多。缺少父爱,或者缺少母爱,都是缺爱的孩子,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在自己未来的亲密关系中有一些无法抗拒的本能行为。我们都渴望有爱,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表达,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一定会伤到自己最亲密的人。
还是那个演讲,演讲者举例说,当孩子年幼犯错时,父母本应该耐心教导,但一言不合就揪着孩子的耳朵,对孩子大声吼叫。这时父母会用爱来做借口,告诉孩子,这是在爱孩子。于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形成一个概念,这样的方式,是爱。这很可能导致父母年老时,孩子对父母报以同样的方式。当父母生病了忘记吃药时,孩子本应该善意的提醒“下次记得吃药啊,千万别忘记了”,但话到口边却变成了“你怎么又忘记吃药,不知道生病要吃药的吗”。这时,父母会觉得心寒还是觉得这是爱呢?
除了父母,这种深远的影响可能继续延续到伴侣甚至后代。不是不爱,只是方式不对。如果对方理解,会好得多,可如果对方不理解,势必会积少成多,引发极大地矛盾,最终闹得不愉快。
每个人都应该真正明白,谁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个人,又是谁时时刻刻的把自己放在心尖儿上。我们往往对待家人以外的人,心平气和,客客气气的笑脸相迎,可对待自己的至亲,却是随意任性。也许你会反驳道,外面世界里的面具和伪装,在进家门的一刹那摘掉了。这无可厚非,可稍微走心那么一点点,就会有惊喜,你的本来面目也会改变,这力量,是爱。
亲密关系中的走心,不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日期里,发几条相关的朋友圈,不是说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做一些不那么心甘情愿的事情。而是用自己的同理心,去换位思考,爱的正确姿势,一定是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