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多年后的见天似乎已经变得容易很多。
这个问题就是:除了工作和投资之外,如何赚到更多的钱?
毕竟单是通过工作的薪水来投资,多数人一定都觉得不够,而资金小的时候,靠复利能滚出来的报酬也是有限的。既然要想办法额外赚到更多的钱,就要从商业模式开始谈起。
先说说我对生意的定义:所谓的生意,就是把产品或者服务送到需要的顾客手上,并重复执行的过程。
在对生意这件事情的理解上,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可以分分为三个阶段:
生意第一个阶段:寻找需求阶段
大多数人最先遇到的问题是:除了工作和投资以外,不知道该怎样赚钱?
我以前也有同样遇到这个问题,即使家里有人做生意,做的也是小生意,长辈也一直强调是找一份好的工作。而自己念得的是工科的矿业工程,不是一些专业技能学科,所以除了找工作上班以外,基本上也没有其他什么生存技能可言。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类似的经验,95%的人出社会想要多挣钱,第一步想到的都是投资,而不是做生意。
但是仔细算过你就知道,没本钱的话投资这条路成功率非常低。
当时我试图想在书本中去寻找答案,但是大多数书中讲的都是理论或者是经营管理概念,似乎只会教你如何赚的更多、支出更少、执行更加有效率,但是几乎没有提到应该如何要怎么开始。
即使是去看创业家的书籍,他们似乎都是突然有个一个主意或者想法,然后去开公司,东西就开始买了,似乎突然一下子就成功了,成功的方法也难以复制,但是回头文字自己到底该卖什么、怎么卖、卖给谁,却完全没有答案。
随着出社会开始历练几年后,这件事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不知道怎么挣钱,是因为我没有去发现别人需要什么。”
只要有需求,你就能找到供给。反之有供给,但也可以找需求,但是比较难,大海捞针一般。
因此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寻找需求阶段”,也可以称为寻找机会阶段,找到以后判断可不可行,称为市场分析。
生意第二阶段:建立资产阶段
在确定需求以后,如果可以“一次性”的满足这个需求,那称为“交易”而不是“生意”。
比如说你发现有人需要买日本进口最新的数码相机,但是他不能出国也不懂日文所以买不到。如果你单纯帮助他买,这个叫做交易。
如果建立套机制或者流程,可以找到更多像他一样的人,并且有固定的购买、配送。收费等完整系统化的流程,那就叫做生意。
前面提到的生意就是将产品或者服务,交到需要的顾客手上,并且重复执行的过程。
重复执行需要系统,因为系统会帮助带来持续稳定的资源(金钱或者其他有价值的事物),所以我们将这个系统也可以称为资产。
建立资产有很多种形式,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而这三类的划分,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雏形。
第一类,生产者:负责稳定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端。
第二类,终端商:负责稳定提供有需求顾客的一端。
第三类,中间商:负责结合生产者和终端商的中间人。
到这个阶段,有一个特点:有的生意可以专注其中一项,但是有的生意必须同时覆盖2到3种类型,你身上的资源通常不可能支持你同步进行。因此其中一部分,一定要通过其他商家的合作才能完成,这些外部成本初期会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另外一个特点:有的生意可以专注在其中一项,但是有的生意必须涵盖2-3种类型,
建立资产阶段也等同于寻找到机会后的执行阶段,各种最困难、最繁琐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这个阶段,去考验你的决心以及你系统的稳定性。
但是当经过一段时间后,你的资产完整度渐渐成型,你就会进入第三阶段,从此稳定性开始提高,外部的成本也开始慢慢降低。
生意的第三阶段:资产滚动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做事情其实很简单:扩大你现有的资产,并且用创造出来的剩余资源去建立新的资产,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如果你的系统设计没有什么风险,利润能够足够持久,财务自由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这个阶段还可以享受其他的好处:去中间化、一条龙、搜寻成本降低
资产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社会来说,好的资产永远都是稀缺的。
我以前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人起步这么难,想找的合作商家、找有需求的对象,都是要费尽千辛万苦才开发成功,但是后来我才体会到:在你的资产还没有到规模阶段的时候,别人是不需要你的。
因此你在生产者、终端商和中间商三者之间,一定要付出额外成本满足你原本没有的那一部分。当资产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别人开始需要你稳定提供的资源,因此你从自己需要找别人的角色,转变为别人需要来找你的角色。
不但花在中间商的成本会降低,花在终端商或者产品上的成本也能够压低。在这个阶段,好的机会对你而言已经不再需要寻找,而是排山倒海的自己涌过来,你只需要谨慎选择即可。
“就算把我所有的资产拿走,人放在撒哈拉沙漠中央,只要一队骆驼商队经过,我就能再次建立起我的商业帝国。”——比尔盖茨
从经历困惑到想通这三个阶段,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实际地去做各种执行和尝试,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需求想要被满足,这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有无限的机会可以去探索。
格局商学院 王沿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