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样的文章算好文章,以及你为何会分享转发一篇你眼中的好文章”。因为我家里面有小宝宝,我就没有打开电脑做ppt,因为他不会让我用电脑的会上来拍打,所以我是手写的图片。
- 1 -
当下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移动信息场景之下,什么样的文章算好文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对比,因为进入新媒体时代也没有几年,大家对过去的那个传统好文章还是有印象的。
过去的好文章标题可能是这样子的,母亲二三事,背影,故乡琐记,一般是散文和杂文,大家可能在传统媒体杂志书籍上都有看,最起码在读者,青年文摘上面,应该会有看到。
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从大家每天朋友圈分享的、群里分享的,可以一览端倪。
现在的好文章的标题可能是这样子的: 【当你的想法不被世界认同时,创造一个新世界】以及 【文案基本功系列,如何写出有嚼头的文案】 【十招教你搞定熊孩子】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标题党,你会很鄙视,但是你还是分享转发了,也有可能就转发到朋友圈或者发给你的朋友。那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人也给了一些答案,有的人说,朋友圈转发的文章是一种社交货币,也有人说,发这些文章可以体现自己的逼格。
我是赞同他们的说法的,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从文章功能角度说的,我觉得,分享和转发都是人的行为,我们更应该去关注这个背后,人的状态,它其实是抓住了你的心。
- 2 -
其实一篇所谓的好文章,你分享转发的,八个字说完: 与我相关,对我有用。
这里面的这个“我”字就是你自己。你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公众号的订阅者。也是内容提供者服务的对象。
所以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事情,可是这样子的我们首先去观察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我们的日常行为。
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做全职妈妈,碎片化时间其实都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无聊时,而是在等公交车,可能是在等开会,可能是在短暂休息。
一种是安静时。可能是在孩子睡着了,可能是早上起来那一会儿。
这两个时间你看文章或者内容的种类是不同的,第一种,大多数是打发无聊,叫杀时间或者叫kill time,第二种,安静时时间属于你自己。可能希望学点什么,然后,学点什么东西,就是省时间,也是希望能赚到更多的钱。
那么其实在这两种日常行为和场景的状态下,是有三种你的心理需求的。
一种叫释放情绪,可能是遇到傻逼甲方老板,可能是跟家里人关系相处等孩子教养,你都需要释放情绪,这时候你可能会去看看咪蒙。觉得毒鸡汤?粉丝几百万,篇篇10W+,屡屡掀起自媒体圈的大讨论。
第二种,生活调剂。可能会去看看papi,然后笑得不得了,或者是去看王尼玛或者是段子。这时候也是在解压。
第三种就是,缓解焦虑,这种一般出现在一些身份转变时期,比如,大学生进入职场,或者,一个小姑娘晋升新手妈妈,或者是家里的老人,突然间身体不好,你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中年人。
- 3 -
然后在这三种心理状态之下,内容提供者,他就为你提供了三类文章,对你的胃口,就变成了你想要阅读分享转发的好文章。
这三类文章简单的可以分为集合帖,干货帖,观点贴。
集合帖,是帮你省时间的。因为人都是懒的。比如说,上海2017年二十个景点都免费了,快来看!
干货帖是从一个小小的问题切入,给你提供一个攻略或者叫解决方案,比如:怎么样优雅地带熊孩子出去旅行?
而观点贴,比较复杂一点,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深度好文和鸡汤文。或一些媒体人写的很深度的分析稿。
基本上做了一个归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察觉到自己,在阅读分享转发时的心理状态。对应这三种文章,其实或代你抒发情绪,或帮你纾解焦虑,或帮你节约时间,让你产生“学到了赚到了”的感觉。
同时在我看来,人的所有行为或者叫习惯,都是ta的自我认知在现实世界里的投影。无论你是处于哪个阶层。什么身份和状态。这也有点接近,佛家说的起心动念,检视你的每个念头。
分享转发“好文章”这种行为也不例外。今天,你在分享转发一篇文章时,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