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条件自尊”,是指依赖他人的肯定和表扬而产生的自尊。
有条件的自尊者往往并不了解自我的需要,而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在社交更广泛和简约的趋势下,这种潜在的思维模式导致我们总是被他人的目光所束缚。
一旦别人不再肯定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我怀疑,产生无能感、羞耻感。
或许是因为无法忍受努力过程中的孤寂和酸楚,或许只是想要单纯地炫耀一下自己也在为了生活奔波劳苦,找找存在感。
在许多人看来,拍一张挑灯夜战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寻求慰藉和肯定,比独自一人日日夜夜地默默付出来的更有价值感。
喜欢“晒”、喜欢分享没有错,但如果你的动机是想靠“晒努力”来打造自己的形象,希望看到朋友在评论下面回复“666”,是完全没必要的。
还不如用结果来证明自己,更有说服力。
毕竟,时间不会因为看到这些零零散散的努力就给予你同情;老板也不会因为你的“无效加班”而给你升职加薪。
“小晒怡情,大晒伤神”,习惯性地“晒努力”,会悄然拖慢你实现目标的进度。
有一则TED的演讲主题我挺认同的:不要将你的个人目标告诉别人。
许多测试已证明:在你体验向别人兴致勃勃介绍目标的快感时,你的自我感觉良好,在现实中反而使你不太容易实现目标。
因为这一时的满足,会让你弱化行动上的勤奋。
除非你把“自我激励”当做分享的动机。
当对方肯定你的目标后,你会感到压力,意识到自己离目标还很遥远,于是想办法尽快实现它,并邀请朋友监督,以激励自己。
正如演讲中的例子所说:
“我的确想要跑马拉松, 所以我需要每周训练5次, 如果我做不到,就踢我的屁股吧?”
努力”的高级智慧是,把每一次的分享都当做实现目标的“助推器”,而不是一味地标榜自己的努力,自欺欺人地沉浸在社交满足中,从不认真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