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习惯养成以后,只看符合自己口味的书会怎样?应该会一直加强成见,思路越来越狭窄吧!
我小时候只看童话,年轻时候只看亦舒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三毛和红楼梦,到了大学看室友的追忆似水年华,废都和白鹿原,几乎无法直视,觉得心里承受不了那么多的痛苦。后来开始看哲学和历史,经常泄气,觉得自己呆笨,浅薄无知,而书籍沉闷乏味,我找不到路径,于是转战刷剧,美容,社交,健身,亲子,在书堆外旁观好几年。
直到某次听蒋方舟的读书课,她说书就是要选择能够改变自己想法的,读书笔记记录的应该是过去没有想到的或者不以为然的想法。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一直在书籍中寻找证明自己观念的内容,直至路越走越窄,我只想过三毛的生活,写侦探小说,我在书中自证理想生活,离现实越来越远。
我过去几乎没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或者只是摘抄书籍内容,常常做不了一半就放弃,因为感觉不到乐趣,无法坚持。
看了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改变了几个读书的习惯。
奥野宣之是新闻学专业背景,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擅长信息整理术,他自己用笔记本记录管理读书生活,经验丰富,我最崇拜有实战经验的人,立刻拜读,看下来19个实用技能被我自己综合选择以后剩下三条原则好用:
一,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先提问,这本书想看吗?为什么要看?
这种关于书籍的信息在平时就要留心收集了,比如有没有关于黄酒的小论文?因为上次选酒需要一些知识;有没有这个人的评论性传记?因为上次看书曾经听过他的经历;那本书真的这么值得看吗?他们说起来好像如数家珍。
这样选出的书才是目前你最需要的。毕竟我们这些二娃老母亲每天可以用来自我提升的时间着实宝贵,都是清晨,午休,深夜,卫生间,停车场,等电梯的海绵时间挤出来的边角废料。
二,找到自己的书以后开始与书籍交流对话。
好比你认识了一个人,才结交不久,不少问题想问,于是开始闲谈。汪曾祺是大族子弟,家学渊源,从小跟祖父习字,跟父亲画画,沈从文西南联大的高材生。史铁生是老北京,妈妈是高校物理老师,后来的文联副主席。波伏娃从少女时代开始关注女性问题,收集资料,她高考考了巴黎师范学院第二名,第一名是萨特。遇到这些人,实在有很多问题想要交流。
尤其是我这样在党派,政见,科学,变革,事件的时间地点古怪混淆的女文科生来说,我需要更多的精密大脑帮助我思考世界。
三,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加重要,读书笔记要经常回顾。
写是一种自我整理的方式,是思维的自我按摩,这从不确定走向明朗的未知之旅让我们愉悦。但实际上我们写下的大多数文字是空洞无力的,没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如果可以回顾自己的文字,意味着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增大,经验与精神结合的机会变多。
所以现在我享受能够让自己改变想法的人和书籍,波伏娃改变我对女性弱点的看法,在《第二性》中细致入微的刻画之下,过去我不认为是弱点的各种性格特点让我警醒,告诫自己必须努力克服。简友中把生活过得自律刻苦的“两个娃的后妈”改变我过去的看法——有两个娃就没资格再拥有自己的学习生活。更有最近接触的几个理科女生,生生把我从自我感觉的泥沼里拉出来,虽说把我花在美容保养上的心打消一半以上,但是在扩宽有用性方面,让我宛如重生。
只要我有时间学习,我希望有机会改变想法,不想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控制,看书交友旅行,包括看科研成果和写论文都是为了拓宽自己思想的边界,更多的了解真实的世界。
不奢谈改变世界,至少可以理解世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