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曲
1
屯东,高岗,小土房,大当院。
一宿酣睡,清早起来极目东南,一马平川,远方树线隐隐绰绰,恰似群山绵延起伏。故乡已在天边,却又似近在眼前,一幕幕离别的情景象电影镜头不断在脑海翻卷……
上午全大队四个集体户47名知青, 在大队部闹了半天,会上我颤巍巍代表全体知青发了言,表了决心。大队蓝书记简要介绍了概况,抖了主要家底:全大队314户人家,1800人,地富23户土地1000多公顷……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2
用知青安置费买了13把锄头,午后,老队长终于带领我们到屋后,离屯最近的北岗,一块特意为知青留着、出苗最晚不指望收成的玉米地,供我们演练。在地头,一人一垄,一字排开。草苗共长,首先要分清。只见老队长,三下五除二,身后留的苗齐整粗壮,间隔匀称。他的锄头仿佛有股神力,草除壮苗留。而我们一个个的不是草苗齐留,就是一点不留,都成了刽子手,身后的垄台上惨不忍睹——大地啊,还怎么养活我们!生动的第一课,给我们一个活生生的警示。
3
今天第一次铲米子地。那谷物长势已很喜人了,可稗草也都混杂其中锄头起不了多大作用,大伙只有蹲着或趴着,用两手薅或拔,一垄垄的拔过去爬过去,
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垄一垄往前爬;烈日当空汗水洒,一滴一滴润进土。
豪情升腾云雾中,腰酸背痛拖回户,狼吞虎咽填饱肚,就着油灯看点书,草草洗漱早入梦。有时,远望7、8里外灯火通明的劳改农场,真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和莫明其妙的冲动!
4
返销粮拉回来了,救命的六谷——马的口粮也在其中。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里。麦苗虽已秀穗却尚未灌浆,丰收还有待时日,苞米也是。 守着这大片大片土地,竟不能养活自己,这贫穷落后的面貌,看来真的要靠我们来改变!肚子都填不饱,这作为在那里?为人类的贡献又从何讲起?!
5
手中有粮心也慌。为摆脱柴火危机,我们几个男知青终于在老队长带领下,开进莫莫格无边无岸的荒草野甸,轮起了山刀,背起了大钯。打柴搂草,三天三宿,吃住在小河边的野地里。天作被来地当床,满天星光亮堂堂,大好河山心底藏,军垦麦地翻金浪。拉回柴草食无忧,却接号令水利修,正是夏末加初秋。
6
第一次修水利在岔台乌兰吐,十几个人挤一屋,捞不到炕就打地铺,吃的是集体伙食,标准的大锅饭。那时麦已打下来,隔三差五还能吃上几顿大馒头(淡面包)或自制的面条——那可真是上上等的美味佳肴!干活是挖土、挑土,垒大壕。男女知青以能挑而闻名整个工地,两个大土蓝晃晃悠悠的从沟底直上壕顶。那天收工号吹响时,我正在壕顶,底下的社员们早已三五成群,蜂拥而归,我索性站了一会,举目远望,但见一排排树线郁郁葱葱,一片片高梁迎风招展,通红似火,一块块谷地金黄灿烂,沉甸甸的谷穗频频点首,哗哗的笑弯了腰……呵一幅多么壮美的画卷!丰收在望,我们值得为你添彩!只是肚子叫了,来不及回味,一步一步拖回伙房,真可惜!好在用眼睛摄下的风景,连同融进一座座桥梁、一道道大坝的青春,永远在你我心底珍藏,镀亮了平凡的人生。
7
杀霜了,这是老天爷下的一道路命令:修水利人马全部返回搞秋收——更给庄稼来了个下马威,茂盛中止。无论年景丰歉,都必须收割拉回归仓。春种忙,秋收更忙。老队长照顾我们,第一秋楞是不叫我们动镰收割大田作物,如高梁谷物。仅跟一帮妇女扳苞米,起土豆,割大白菜,刨甜菜且跟车送卖……大地的奉献精采纷呈,秋天的果实粉墨登场,尽管广种薄收,年成欠佳,一个多月下来,还是堆满了一场院,庄稼人一年的辛苦终于也有了回报——整整一秋,忙却快乐着……而随着第一场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大地,也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第一次考验……
二、知青断章
1、春播春种
春天,有一幅画图,总在我眼前映现,挥之不去。
相比江南,塞北的春天总是那样姗姗来迟。
当大地化冻,北大荒迎来又一轮春耕热潮,我们生产队第一次破例提前完成了送粪到地的任务,一年一度的春耕开始了。
一个半拉子劳力在前面牵着马,(牛)马拉着犁,老队长身背种子袋,一手拿着象长枪的木匣子,一手拿着一根棒,一边走,一边不停的有节奏的敲打着,一粒粒种子就很听话的滚进刚犁开的垄沟,于是滤粪的就一手拿铁锹,一手拎着柳条筐,把已堆在地里的土粪,滤进刚播下种子的犁沟内,随后一个小女孩,扶着像长把畚斗的没底的劳什子跟进,把犁开的沟合拢,滤粪的大都是二个人一组,就像接力赛似地。我们男知青大都干这个活。
一匹马,五个人,一幅七十年代初期富有诗意的北大荒春耕图。这画图,我不知始于何年,延续到何时,更不知现在如何描绘。
遥远的地方埋藏着遥远的希望,我把青春慷慨地洒播在辽阔的地平线上,收获的是无边的向往和无上的荣光!还有勤劳和勇敢,坦诚与豪爽,还有,还有美丽和健康,供一生享用———黙黙珍藏。好想再去趟北大荒,在春天到来时。
相比春播(如高粱、谷子类),春种则是有的放矢了(如玉米土豆甜菜等)。
三五个大劳力在前面刨坑,三四匹马拉的水车,连同点种的滤粪的,培土平坑的一路跟进,在一望无边数里长的北大荒黒土地里摆开了战场。这是抗春旱保丰收与天与地奋斗的又一壮观场景。
那铺天盖地的青纱帐,不正是这些勤劳憨厚的老乡,用辛勤的汗水扯起来的吗?!
几场春雨后,草苗共长,这时北大荒白昼出奇的长,凌晨3,4点天就亮了。随着队长的出工号,一遍又一遍揪人心肺的吹响,男女社员们扛着锄把,从各家各户三三两两,走向地头,我们知青也不例外。
半晌约9点,在歇息时总有保管员挑着水伴饭到地头,给社员们填饥。上午收工总在11点多。吃完中饭,不到1点,就又出工了。下午3,4点又是如此这般,直至红日西沉。收工到家7,8点,在煤油灯下吃完晚饭,再到院子里喝点茶,浑身如散了架,随后往热炕头上一横,第二天就又精神抖擞或疲惫不堪的出工了。这就是被知青们戏称为沉重的修地球,最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大地青黄不接,我们第一年吃的主食,还是返销粮呢。
等铲完头遍地,二遍三遍就轻巧多了,速度也快多了,进垄沟里铲地就象走路似的,等放完秋垅,大都已丰收在望了,钻进地里,根本看见不人影,只听见稀里哗啦庄稼的响声,和小伙姑娘们的笑声和妇女们的趣闹声。
北大荒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播种麦子,那时已初步实行机械化,有拖拉机代劳,一袋袋种子搬上拖拉机,人跟在后面,几趟下来,就算播完种了。只是人会变得灰头土脸,头发凌乱,满身泥土。不过,心里却是快乐的,因那毕竟是机械化,离理想近了,再说,还能吃上
一顿很不错的饭呢。
2、猪倌
偶观日记,竟为“倌”一“房”,好险没忘,善哉善哉!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东北农村插队,曾当过生产队猪倌——专职的。
一个年轻人,一个大劳力,干起喂猪的行当,不仅不觉羞愧,反而乐此不疲,不觉叫人匪夷所思。更为甚者,竟全无陷入人生低谷,忧患缠身,前途渺茫的感觉。
因为那时,我已卸任知青集体户长一职,历经一年多农活的磨练,寻到如此轻松自在,无拘无束的工作,太合我意了,更慰藉了我已由狂热转向孤寂的灵魂。二个多月难得的空隙,宝贵的时间我没有虚度,我通读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社会发展史》,躲在生产队猪房,自成一统,常常不亦乐乎!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沉没。人生孤独寂寞之路,就在猪倌任上踏进。开春不久,我就又下生产队第一线去了。
3、驴友
在北大荒的野草甸上,我曾当过驴友。
驴友是我们集体户的几个较身强力壮的男知青,外加队长和大车老板。
那是下乡三个月后,户里断了柴火,我们第一次自食其力去打柴草。
一路经劳改农场四方坨子、七分场、林场,最后在一条小河边安营扎寨,老队长三下五除二就挖好灶台,安好锅,柴草现成有的是,小菜都是路过军队的农场买的。饭后留下一人,我们七八个人就各拿一把长长的山刀,分头寻找草又长又密的地方,抡起了山刀……
头二夜以大马车架为房,地下铺上一层刚打下来的柴草,二,三个人钻进各自的毯子里,睡得倒也香甜。随后几天,没车了,(因拉柴草回户)就只好自己动手搭一座人字形刚能钻进一人的草棚,因透风较大,晚上常常冻醒,双腿都麻木了,关节炎的病根就在那时种下了。
六天后,装满三车柴草,告别无边无岸的麦浪,我们就凯旋了,还载回了许多军垦农场送给我们的各种瓜果蔬菜。回户第二天,就到嫩江边的丹岱公社,挑大壕,修水利去了。
4、看瓜园
那一年(下乡第三年)的夏秋之交,生产队把看瓜园的重任交给了我。
这片瓜园在屯子东边的坝外,那里土地肥沃,是标准的河套地,种高粱,小米,大麦无论种什么都比别的沙岗地,盐碱地收成要好二成。记得开春时种下的是高梁,不知怎么一来,到初夏竟会变成瓜果飘香,还夹带着种蔬菜的瓜园了,真像变戏法似的。
后经打听,才略知原委。
原来,为了骗过工作组的眼睛,假装在两边地头各种了一截高粱,当绿油油的高粱苗出来时,瓜秧尚未出土呢,由公社大队领导成员组成的工作组在路边地头一走一过就轻松过关了,不然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还不知招来怎样的横祸呢!砍掉社会主义的苗,留下资本主义的瓜秧,这还了得,你有几个脑袋,这罪,要多大有多大!
地头地边都有高粱,苞米等作物,虽能挡住视线,但毕竟挡不住渐渐成熟的瓜果飘香。
在高高的大坝中间挖个坑,搭间简陋的小瓜棚,再从生产队仓库领出十多斤小米,一小盆羊油,我独自一人就像模像样看起瓜园来了。白天有俩老农侍候院子,连带看着,夜晚就有我独自担当。看瓜园被公认为好活,轮到我已是第三个念头。且值夏秋之交,眼瞅瓜都要熟了。由于种得秘密,小瓜棚又搭得迟,不招摇,这一年瓜菜分得特别多,瓜也特别香甜。大伙都这么说,我们知青户就更不用说了,因有我这个内线,且距离最近,总之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
当最后一车瓜拉到劳改农场去卖完后,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前后仅十多天,创下看瓜园史最短记录。不久,队长又指派我去护青,充实到全大队统一组织的护青的队伍里去了。
5、护青
北大荒地大物博,乡村农作物大都是广种薄收,一年一荏,不像南方,土地四季不闲,各种作物日生夜长。一年可收三季甚至四季。在没有工业,手工业,更没有商业的乡村,全年就指望这大片大片的土地过日子。高粱红了,苞米成了,小米熟了,一年一度的青纱帐起来了,看好管好这即将到手的秋收果实成了当务之急,每个生产队都派出精干的人员,不分白天黑夜看青护青。
肩扛一杆红缨枪,三年了,我第一次走马上任,担此重任。
护青队的任务,大队统一规定,主要有三个:
一是屯子周边的地块主要防止附近住家未圈养的猪来糟蹋。
二是妇女们以割猪草为由,偷扳苞米,偷割高粱穗等。
三是阻止放秋垅的社员们在地头烧烤青苞米。
护青虽责任重大,但毕竟轻巧自由,自说自话,与干农活不可同日而语。
这期间,我用双脚走遍了全大队方圆几十里的地块及各生产队的瓜园菜园,穿梭在大片大片的青纱帐里,有时沿着树线的走向,往南竟到过五棵树公社的前英台大队集体户,向北则走进同一公社的长发大队集体户,所见所闻,知青的生活大同小异,居家过日子,断炊缺粮家常便饭,不足为奇,一如我自己,家里带来的猪油拌盐是上等美味佳肴,因下饭快,常为知青们津津乐道!三日两头走南串北,一个人走到哪吃到哪。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户里不见人影,真显得有点神出鬼没,户里知青调侃我“这小子,真负责,都不着家了……”。
然而更多的日子,我是东队菜园进西队瓜园出,每天背着一只破网袋,总有茄子,土豆,豆角,南瓜等时鲜蔬菜扛回户,虽缺少油水,毕竟也能下饭了,有诗为证:
看青留园整菜易,天天如此网袋一,路远肩痛无话说,到户白吃一顿遭,若是晚归捞不着,气愤怨恨往肚咽,七嘴八舌在一块,多说淘气理难清,昨晚开完护青会,付出血汗保丰收,上午绕屯转一圈,下午二队瓜园溜,为吃大西瓜,好险没换浇……
这是二个多月看青护青生活的真实写照!
6、看场院
随着秋收的推进,大田作物陆续进场,丰收的喜悦,聚满了平时空荡荡的场院,一座座堆得小山似的红高梁穗,一垛垛金灿灿谷子米子,一堆堆黄澄澄的苞米棒,都沿围墙排列,场院中间,还有甜菜,葵花籽,芝麻,黄豆,绿豆,土豆,大白菜等等。
大地一年的奉献一经粉墨登场,场院即变成粮仓,维系着生产队家家户户的生命,埋藏着庄稼人的希望。
北方农村漫长冬季的活大都在这里。不管是搓、压、碾、翻、扬,所有的活,目的只有一个脱粒,扬净,归仓。长长的冬夜,静悄悄又满满澄澄的场院,打更就显得尤为重要。
附:场院满澄澄
冬天的场院,五谷丰登;
春天的场院,六畜兴旺;
秋天的场院,人欢马叫;
夏天的场院,杂草丛生。
如今,我守望着特殊的场院
——在校园打更——
延伸、充实着年青的梦境。
面对学子莘莘,
见证奇迹传承,
更期待不务正业的提升——
用甲子的感悟,
融入深沉蓬勃的意境。
不忘岁月的功劳,
连同时代的馈赠。
生命的光泽,
在经历中闪耀:
从心灵到外表——
场院满澄澄,
蕴藏风光无限,
希望无穷无尽……
2014.8.
7、送粪
一镐下去,火星四射;二镐下去,冰渣飞溅;三镐下去,热汗淋漓;四镐下去,虎口欲裂;五镐下去,肚提抗议;六镐下去,眼冒金星;七镐下去……“吃饭喽——”打头的一喊,大伙麻溜撂下家伙什,顿作鸟兽散,全往家蹽。
这时约9点,刚升起不一会的太阳,散发着黄苍苍淡淡的光,凌厉的北风继续呼啸,穿透厚厚的棉袄……
生产队牛圈旁,积攒一年的大粪堆前,10多个大劳力刨粪、装车,再用马车送粪到地——这是北大荒春节后生产队第一棕大活。其实,这哪里是什么粪,说是土,也许更确切些。历经一冬,大粪堆简直就是一座假山,先进点生产队都用炸药雷管爆破,进度奇快。可我们生产队底子薄,只有一点点的啃……
吃完大饼子,肚里有货了,戴上棉帽,全付武装好,跳上已赶动的马车,迎着初升的太阳,也顶着北风,出屯——免费旅游,领略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原的大好风光。这时,好几挂大马车,你追我赶,跑头前的大笑不止,落后面的紧跟紧撵,嘴上还骂骂叽叽的不服气,都把大鞭甩得啪啪的响,争先恐后,齐去探望沉睡一冬尚未苏醒的大地,然后,在垄台垄沟里留下一堆堆象大馒头似的小丘,望去错落有致。等大地化冻春耕时,再滤进犁开或刨开,播种后的垄台,为种子发芽,禾苗生长,提供养料——为一年的丰收提供保障。
注:此文已入选《知青情缘——浙江知青镇赉插队四十周年纪念册》
三、世纪初回声——
新世纪故乡行纪行
引子
在延安路县建设大厦局长办公室,在浙江知青新世纪故乡行预备会议召开前夕,我有幸见到了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黎明,他是位颇具领导魄力的知青热心人,“怎么样,有困难吗?只要有功夫,能承担来回路费就行了,绍钢,哦,比较困难的,捐款赞助什么的就算了,到那吃住都不成问题……”当听说我准备携儿一起去时,他感觉更高兴了,“好的好的,你们公社我叫阮森多联系几个,一起去,机会难得啊!”就这样,新世纪故乡行——定了。 其时我正值公司“催收”帐款赋闲期,已到了第三个年头。
当事后上火车后才知道,我们公社聚集的人员最为紧凑而又恰到好处:联络组长阮森兼带队,胡虎来自建设局,再就张政母子,我与儿子,还有同户的陈林,虽不及英华近30名(几乎占了一半)那样阵容豪华,但总比东屏,莫莫格,岔台,丹黛仅去一、二个强多了,对此筹备组很满意。
呈人字形的三辆警用三轮摩托车在前面开道,轿车,面包车,大客车依次跟进,一条并不宽阔的马路,两旁挤满了夹道欢迎的中小学生。“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呼声夹着锣鼓声,此起彼伏,“热烈欢迎浙江知青来第二故乡投资创业”的横幅,醒目的悬挂在马路的上空。在镇赉这个白城以北紧邻黑龙江的小县城,我们“新世纪故乡行”浙江绍兴知青代表团一行66人,受到如此高规格礼遇,许多人生平还是第一次。
“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离别二十八年,耳边回想起“回延安”的歌声,知青们感慨万千,这次“新世纪故乡行”,有不少知青都带着子女成行,儿子刚小学毕业,因人长得矮小,乘火车仅需半票,故我也带去了,一则见见世面,二则也了解父辈们当年的生活场景和青春风采。生平第一次乘坐卧铺,阮组长特意为我安排在下铺,入夜,有下铺小床可睡,毕竟舒适多了。尽管知青们都很激动,很晚很晚才睡。是夜8,9点钟了,有的知青还唱起了当年流行大江南北的“南京之歌”——“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故乡,我的家乡……”
儿子则为叔叔阿姨们吹了一曲在暑假里刚学不久的“姑苏行”笛子独奏。列车经近40小时奔驰,于2000年7月31日的凌晨5点顺利到达吉林大安北车站。毕竟是东北,大家下车都有点冷的感觉了,这时早有大客车,面包车,小轿车等候在车站站台附近,“都住宿了”,负责接站的县领导,已任发改委主任的原我户的张双喜来到我的身边,于是握手,寒暄,互慰一番,阮、陈、我及儿都坐进了他的轿车,不一会,车队便浩浩荡荡直奔县城而去。
时值盛夏时节, 中午县委县府以丰盛酒菜设宴,专为我们接风洗尘,下午在县府礼堂举行隆重的欢迎会和捐款仪式。
会上绍兴经济开发委黄副主任代表全体知青作了发言,畅谈了这次活动深远的意义,回顾了二十八年来知青们的战斗历程,并简要介绍了捐款筹建黑渔泡希望小学的一些感人事迹,最后将一张写着25万元转账支票字样的牌子交给了县领导,大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会后,又安排了各乡(公社)领导与知青们的见面,接洽,商谈会晤,招商引资,并摄影留念。
刚要拍照时,一个老农模样,看上去年近60的北方汉子走了过来,“这是你们老户长?”,嘎什根乡副书记问我们几个,“这不是白城农研的王阿牛吗!”好一会,经仔细辨认,大家才异口同声的说出来。二十八年了,当初的大小伙子已变成了标准的老农,他虽然比一般知青大好几岁,因他是已有工作(房管会),为了女朋友而放弃,并一同支边下乡插队落户,据说他未来岳丈当时是房管会领导, 掌上明珠要支边 ,他不是来凑热闹,而是去保驾护航。结果他俩的爱情之花,随着双双支工上调,无果而终……
留下纪念吧,权当老户长的代表,在这县城宾馆门前,在这世纪之交,东北盛夏午后的阳光下。晚餐后,县府又举行了小型的联欢晚会,同学雪明的一曲《小白杨》,换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成为经典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第二天早餐后,四辆大客车跟着几辆小轿车面包车缓缓的驶出县府大院,直奔离城约7,8里的黑鱼泡而去,那里将有一个浙江知青捐款新建的希望小学奠基仪式,需我们亲历见证。 当晚,县电视台就全程实况播出了,这是第二天下乡后当地老乡告知的。
奠基仪式后,车队出城离屯,开进了芦苇起伏水草连天,大小叶樟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在便道两旁长满芦苇的地方,丹顶鹤白鹭在低空缓缓飞翔,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车队下了便道,全体人员倾车而出,扑进了大片的芦苇荡,摄仙鹤,拍芦苇,狠狠的扎扎实实的与大自然亲热了一番。半小时后,车队再度进发,就像船队在绿色的波涛中起伏,出莫莫格,进五棵树,转嘎什根,过丹黛直奔白沙滩景区而去。
百年一遇的98年一场特大洪水印记,在岸边的一块高岗上仍是那样醒目,我们依次乘船游览嫩江景区,欣赏洒下我们几多青春汗水而修筑起来的大坝,大桥等白沙滩景观。
中午到了,可口的饭菜,县府面包车送来了,奇甜无比的大西瓜拉来了,还有香瓜甜瓜脆皮瓜,矿泉水,可乐等等,昔日的知青都是远道的嘉宾——成了标准的上等公民。
这时,一位穿着式样过时的乡姑来到我们公社的餐桌前,黝黑而粗糙的脸孔,蓬松蜡黄的头发,在街路上遇见是绝对很难与当年的知青对上号的,她就是那林大队的许圣美,一个已在白沙滩落户20多年的绍兴知青,她是听说我们要来白沙滩,跟随送西瓜车来的,于是跟几个女知青唠了一阵家长里短,大家唏嘘不已,然后共进午餐。
饭后,各乡镇领导把知青门接到原下乡的各乡镇大队集体户,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出白沙滩,经丹黛,嘎什根,到望海,一路上,一道道大坝是那样显眼,那是当年我们与当地农民用双手双肩一锹锹的挖,一筐筐的挑,硬是以原始的人工方式堆垒起来的。如今大坝蜿蜒几十里,壕里流着嫩江水,附近大批的低洼地都成了水田,种上了水稻,昔日大片大片青纱帐很少见了,又香又软又糯日照长当年被称为细粮的稀罕物,早已成了百姓家常便饭。“秋收后还要外卖呢……”
同车的年轻的乡书记付庆林正说得眉飞色舞,话语中透出一种自豪,不觉间,公社所在地到了,于是原各大队知青再度分手,并约定晚饭都回公社吃,然后再乘车返回县城。
双喜夫妇、陈琳、我及儿子,乡书记及县委副书记,分乘两辆越野车,马不停蹄,赶赴望海后屯前屯。(因我大队离公社最远)
在后屯东头,我们迎住了当年的政治队长戴洪财,一个年近70的老人,人虽干巴偏瘦,但精神很好,再加上心耐,这性格也许是他比常人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吧。(听说原先的生产队长许洪志因脾气暴躁早已作古)这时他的二儿子和孙茂海听说我们来了,也急急从地里赶过来,当年的好劳力,铲地,收割,修水利的好把手,此时也明显老了,毕竟都已50多岁了。我们户当年的大院,听说早已易主,因时间匆忙竟没有去造访,留下了一大遗憾!
掉转头向西南沿着高大整齐树林线出后屯,到了前屯二队,时景新,我们并户后的又一任老户长,正蹲在自家门前路边背荫的西垟根和几个人在唠嗑,近前仔细一看竟还有当年叱咤风云的妇女队长张玉凤,一代风流竟也垂垂老矣,脸孔松弛,眼袋下垂,已全然没有了当年的青春风采。岁月啊,你的魔术神奇无比,堪称一流!
时户长家仍住在树线的路口,边上几间宽敞的老房子依旧,进屋小坐,垟上的镜框里,当年,集体户里好几个知青的照片,依然炯炯生辉,一张张光洁无瑕的青春脸蛋,一对对清澈明亮的眼睛,似在述说着什么……“来吃西瓜,刚摘下来的……”老户长边切开西瓜边招呼我们这帮远道而来的客人,“呵,真甜而且还鲜!”咬几口,神清气爽暑气尽消,一路下来,一大旅行包茶叶已剩不多,就全给老户长留下了,陈林还掏出了一叠百元大钞,几番推辞硬是塞给了老户长。是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帮助,使我们平稳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青春岁月,铭心刻骨,不堪回首!
当不肯落山的太阳还停留在我们肩膀时,几路人马又齐聚在嘎什根乡政府的小餐厅,少不了几番觥筹交错后,就又启程了,一路的柏油大道,替代了原先的土道。近百里路,二十八年前需花费一整天,如今,仅一个多小时即到。进得县城,天才擦黑,虽没有灯红酒绿霓虹灯闪烁,街边华灯齐明,县城虽小毕竟比一路下来的乡镇也热闹了许许多。回到宾馆,难忘的一天行程,顺顺当当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大功告成,终生难忘。
在镇赉县城一条偏僻的街边,一爿不起眼小饭店的一间小包厢里,高中同学陈明道终于作成了东,宴请我们公社一行5人加俩小孩(因他是县供销社总会计,位居张双喜之下,故只好延后),昔日的矮明道早已长成魁伟的东北汉子,无论坐着站着都明显高出我们一截,一只只东北菜是早就订好了的,冷盘小炒,一忽儿就上满了一大桌。此刻,他热情的招呼着,衷心感谢我们赏光,不远数千里来看望他们,他端起了老白干,频频邀我们干杯,浑身透出一种豪爽,一杯接着一杯,我们都只有作陪衬的份了。
“这是特做的东北水饺,来来来,尝尝,尝尝,别地方没有的……”无论亲戚朋友同事,每逢吃请小聚他大都在这里做东,今天更是千载难逢。妻子是中学老师,儿子已读高中,在县城浙江知青中,他也算混得不错了,只是在提到家乡时,他那容光焕发的脸才稍显暗淡“前两年回去过一次,绍兴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原先的小弄小巷,台门很少见了……唉,只有等退休了”说到最后,他长长的叹了口气,两眼已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刹那间一种乡恋紧紧的抓住了他,那豪爽短暂的淹没在静谧里,在座的无不为之动容!
这时,一个奇异怪诞的想法突然从我的脑海中冒出来:要是换成我,扎根在此,能混成他那样吗?全凭自己的实力,单枪匹马,举目无亲,在这穷乡僻壤。在我看来,大部分知青的成长,或多或少总要依赖父母,无论在何职场打拼,一定留有来自家乡亲情基础的轨迹,而完全依赖自己,又有点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毕竟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在县城上层中能混到这个程度,他俩也算数一数二了…………
“爸爸,这个饺子我还要吃……”才小学毕业,刚长身体的儿子大概平生的确没有吃到过这么可口鲜活的上乘饺子,儿子的一个要求,打断了我的思绪,“好好好,老板,再放两碗来!”东道主吆喝。
“来,干了。”酒足饭饱,兴尽场散,已是下午三点。
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三天过去了,大部分知青已陆续返绍,县政府给每位新世纪故乡行的浙江知青,准备了一只用蒲草编织的拎包,里面装满了小米高粱米葵花瓜子黑木耳,还有香瓜,全都是东北特产,绿色食品,凝结着镇赉第二故乡30万勤劳人民的真情,带着广袤黑土地的厚望和希冀。
再见吧,播下人生希望,洒下青春汗水的第二故乡,感谢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盛情的款待和周到的服务,不虚此行,意义非凡,是每位知青共同的心声;感谢新世纪故乡行筹备组,为这次活动所付出的种种无私奉献。善始善终,成功实施,包涵着您们几多心血,几多辛劳。
感谢秘书长,在返绍途中转车沈阳,还派专人陪我们登上沈阳最高点辽宁电视塔,全市景致一览无遗,同时还游览了大帅府。这“点睛”之笔,开阔了眼界,丰富且延伸了此行的意义,更觉畅快、淋漓,尽心尽致。
在盛夏的暮色中,我们终于再次登车告别了沈阳,经36小时奔波,于8月7日清早顺利到达萧山火车站,出站早有二辆小轿车等在那里接站,很轻松也很自然,很顺利也很快活,几乎不费神也不费力,还不费钱,现成的坐享其成,就到了家门口,这是为我从未经历过的。 跨出车门,潇洒挥手,作别昔日知青朋友,携儿健步走向离别八九天的家门。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