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的是一处守候在上海的电话亭,它的主人是一位78岁的老奶奶,已经在此等候了27年。
初见是在1月30日的《新闻周刊》节目中,不论是电话亭还是奶奶,都让我很是触动。
据说电话亭在过去繁盛时一个月能有5千元的收入,而今时代变迁,今非昔比,奶奶的每月收入只在几十元左右。
起初还有一些老同事和她一起坚持这件事,后来,随着收入的渐渐缩水,时光便只留下她一人在上海某个街角坚守着。
奶奶说,她有退休金,所以做这件事根本不为谋生。
令奶奶始终坚守的应该是爱人临走前的支持和嘱托,嘱托她把电话亭做下去,哪怕没有一分钱也没关系。
这是爱人临终的遗言,爱人的用意奶奶心里是很清楚的,她知道爱人是怕她孤单,所以把这件事当做约定交给了自己。
转眼间过了无数春秋,奶奶依然坚守在这里。每天来这里打电话的人们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这些故事,奶奶和电话亭一样,只愿听不愿说。
我十分尊重奶奶这种想法和品质,又让我联想到过去文章《算盘》里的那位医生。
丈夫去世的二十多年里,她一直在努力学习独居,因为年龄渐长加上一千多度的近视眼,她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
奶奶曾说,如果爱人看到她孤单时的样子肯定会很难过。
新闻报道后,奶奶这里也变得更加热闹了,街上的人们偶尔会去问候,也不断地有附近大学学生去采访她,问候她,带给她更多的陪伴和关心。
奶奶对于这些采访的态度是十分可爱的。奶奶说,她就喜欢这些孩子问她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大都相似,而她则一遍遍重复着自己和电话亭过去的故事,可就是这样简单的过程,奶奶也会十分快乐。
这所位于上海的电话亭,四平米左右,却装下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和回忆。
是奶奶的等候,让一位位顾客在偶尔却必要的时候感到温暖,这份无价换算成会计成本,也只是打一分钟电话所需的两毛钱。
同样,这份温暖是奶奶给顾客的,也是每一位顾客来到这里时给予奶奶的。或许是一句嘘寒问暖、一次面带微笑,只要有交流,这位电话亭中的老人,就不会显得孤单。
其实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