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困难中的慰藉——尼采
1、年轻的尼采一次在书店里偶然遇见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此成为他的追随者,甚至在服兵役的时候把叔本华的照片放在书桌上,一遇到困难就祈祷:“叔本华,救救我吧。”然而后来,他抛弃了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认为苦与乐是紧密相连的,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相比之下,叔本华的思想——“我们的目标不应当指向生活中的欢乐和愉悦,而是指向尽可能避免那无数恶事。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经历巨大的身心痛苦而度过一生”——反倒像是胆小懦弱性格的产物。
失败是此岸,成功是彼岸,两者之间则是痛苦、焦虑和妒忌的海洋,只有凭借能将困难转化为进步阶梯的智慧这一小舟,才能实现跨越。我们不能抱怨困难本身,而应该归咎于自己无法将困难结出美丽果实的无能。正如孩子因碰到桌子而摔倒,不能去怪桌子,只能怪自己不小心。
尼采热爱登山,每天都要爬山。我暗自揣度:或许是在和自然的密切接触、在日复一日的运动中,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韧性,于是决意抛弃体现出怯懦和胆小特质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尼采也特别爱在书中叙述登山,或者拿它来作类比。将尼采的思想和爬山放在一起,那么山脚则是“平庸”,只有经过痛苦的跋涉,才能抵达山峰,也就是完成自我实现。尼采告诉我们,苦痛是必经之路,你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他大力批判基督教,认为这是一种“伪善的信仰”,因为他们无力得到想要之物就转头批判它,拥有不想要之物却又赞美它,和那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有着一样的自欺和愚蠢。他也因此而蔑视功利主义学派(功利主义学派认为,在一个充满了道德模糊的世界上,衡量一种行为对错的标准在于它带来多大的快乐和痛苦)。他希望我们继续对我们所向往却没有得到的东西保持信念,不要把痛苦当做一个需要解决、消灭的问题,因为这就像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的愚蠢。
“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将痛苦作为人生中一种必要的成分而接受下来,不美化所谓的快乐,不丑化、妖魔化所谓的痛苦。
2、摘录:
①对于我所关心的人,我祝愿他们受苦受难、孤寂凄凉、疾病缠身、受尽虐待、备尝屈辱——我希望他们不得幸免于以下的体验:深刻的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折磨、一败涂地的悲惨境地。
②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这一面,就必须尝到一样程度的那一面。如果你宁愿减轻人类痛苦的程度,那么你也必须减少人类享乐的能力。
③酒神狂欢节。
④“我性本爱朴素自然的生活,我需要真正的劳动,可以使我感到疲劳而没有精神压力。”
⑤我们总是认为焦虑和妒忌不会给我们什么正当的教益,就把它们当做情感的杂草除掉了。
⑥希腊人并不排斥表现为邪恶品质的那些自然的冲动,而是设法加以调节,一旦发现足以为这些野性的洪水提供最无害的宣泄渠道的规范措施,就把它们限制在确定的仪式和固定的日子里。这就是古代一切道德的思想自由的根源。给邪恶和可疑的事物以适当的发泄,而不是致力于彻底消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