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写过《如果每天只能陪孩子10分钟》,提到临睡前表扬孩子,是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反思习惯的良策。然而关于如何“表扬”,我曾经和许多家长一样,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往往是自以为在“表扬”孩子,结果效果很差,甚至让孩子反感。细想起来,家长最常犯的错误有以下三个:
1. 泛泛的表扬
这个场景我们大概不陌生:
孩子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某“大作”给我们看。我们一边做着自己的事,一边瞄一眼,连声说“不错不错,去,再做一个给我看看”,然后继续埋头自顾。
可能一次两次孩子还察觉不到,但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敷衍。这种泛泛的表扬,表面上是在夸孩子,实际上是在暴露我们对孩子的不用心。孩子收到这种表扬,就像我们收到“转发+群发”的拜年短信,给人感觉就三个字:“不走心”。
怎样的表扬才“走心”呢?最起码我们要先认真观察一下,找到孩子真正值得表扬的地方,然后很具体地说出来,孩子才会感觉到我们的诚意。对比一下“不走心”和“走心”的表扬:
对比一下就知道,“不走心”的表扬也是“不过脑”的表扬,孩子受到这样的表扬,并不会有多少感动。还有一种“不过脑”的表扬可能危害更大,就是表扬孩子具有某种“天赋”。我们经常听人表扬某孩子“聪明”、“有音乐天赋”、“天生就是画画的料”等等。孩子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时,大人往往不假思索地将其归功于孩子的“天赋”,殊不知这种表扬是非常危险的。
“天赋”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先天的禀赋,后天无法习得。试想,如果孩子一直被灌输:自己某件事做得好是因为有“天赋”,很容易导致两种思维模式:
1. “因为我有天赋,所以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做得很好。”
2. “一旦我做不好了,说明我没有天赋,所以我根本不适合做这件事。”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低估了后天努力的作用,一旦遇到挫折,就自尊心受损,丧失进取的勇气。
与之相对的是对孩子个人努力的表扬,对比以下两种表扬方式:
这两种表扬看起来有些类似,但实际上是在培养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mindset)。前一种是封闭式思维(closed mindset),觉得一切都是客观原因决定的,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后一种是开放性思维(open mindset),相信人定胜天,一切皆有可为。拥有开放性思维模式的人不但更容易成功,而且更容易获得幸福。
2. 比较式表扬
很多人喜欢夸孩子比别人好,兄弟姐妹之间尤甚。比如:
“妹妹钢琴弹得真好,比哥哥好多了”;
“宝宝唱歌唱得真好听,比所有参加演出的小朋友都好”。
先不说那些被比下去的孩子的心情,即使对被表扬的孩子,这种比较也是弊大于利。原因很简单,要做到“比别人好”,不仅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别人的表现。哪怕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架不住别人比我们更好。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 如果要通过跟他人的比较才能建立,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强过别人。孩子们环境中的竞争已经普遍存在了,做家长的应该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尽量弱化与他人的比较,多强调孩子和过去的自己相比获得的进步。
3. 表扬之后的“但是”
很多中国父母怕孩子听多了表扬会变得骄傲,所以常常在表扬之后加一个“但是”,然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
“桌子擦得很干净,但是动作还是太慢,下次再快一点。”
“这首曲子弹得不错,但是左手太响了,下次要分清主次。”
感觉到了吗?这种表扬听起来已经更像批评了。就好像我们的老板对我们说:
“这次展示做得不错,但是时间拖得太长了,下次注意更精炼一点。”
我们是不是也会更关注“但是”后面的部分,并感觉老板对我们的展示其实并不是太满意?
如果一定要在表扬的过程中提出更高的要求的话,请注意,要用肯定的语句来结尾。比如:
先提出不足的地方,再对总体进行肯定,然后给出改进的方法,是不是比“表扬”+“但是”+“批评”效果好得多呢?
关于表扬,其实还有很多可说,但归根结底,原则只有一个字:“诚”——诚心诚意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我们的目标也很纯粹,就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真正的成就感,而不是跟人攀比获得的虚荣或者对孩子永无止境的贪求。
相关文章:如果每天只能陪孩子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