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表现得简单平易;最值得珍视的,往往表现得质朴平凡。
本章中,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往往简单易行,却很少有人去行动、去效法。人们总是被有着华丽外表的事物吸引,迷离了眼目,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却不知道有道之人身穿褐色粗布衣服却怀揣着美玉。
所以,我们不要盲目从众,不要觉得那个保持独立的人怪异——也许,他就是那位披褐怀玉者,真理就在他那里。所谓的先知先觉者,从来是保持自由与独立的孤独先行者。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说的道理,其实易懂,也易行。但天下之人却不能正确理解,更不能切实践行。
如此浅显的道理,甚至连三岁小孩都能懂,为何人们却不能理解,不愿意去执行呢?这真是老子发出的沉重而深刻的感慨。
“无为”、“不争”、“守柔”、“寡欲”这些都是老子提倡的。这个“吾”就是老子自称。老子用这些浅显的道理不停地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却发现“万言不值一杯水”,并未能改变什么。所以他才无奈地发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沉重而深刻的感慨。
事实上,并不是当时的统治者真的就听不懂、看不明白,而是他们觉得老子的话对自身的利益没有好处,甚至还会造成损害,所以不愿意去施行。他们只图局部的、短期的利益,而看不到整体的、长远的好处。
“无为”、“不争”、“守柔”、“寡欲”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会影响统治者的切身利益。要“无为”那就不能大兴土木,要“不争”那就不能大动干戈,要“守柔”那就必须装孙子,要“寡欲”那就不能过得奢靡。试问在那样的乱世,又有几个统治者愿意为了长远、整体而去牺牲眼前的享受和局部的私利呢?
面对自我与他人、个体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抉择,人们大多会选择前者。所以,孔子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叹。事实上,老子的本意是告诫大家,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只有整体利益得到保障,局部利益才能得到强化。
《菜根谭》言: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能够使自己无论高兴与愤怒都坚持不犯错误,喜欢与憎恶都有一定的准则,这就是协和调理的功夫;天地是人类的父母,能够使人们没有牢骚抱怨的生活,使万物不受各种灾害迫害而顺利生长,这是天地造物的恩德,也是天地间一片和谐的景象。
因此,老子提倡的“无为”、“不争”、“守柔”、“寡欲”不仅是统治者燮理自身的功夫,也是敦睦万民的大道。可这样的良苦用心,又有几个人能懂呢?
言有宗,事有君
说话要有主旨,办事要有原则。
所谓“宗”就是根源、宗旨,所谓“君”就是核心、原则。
这句话既是老子告诫统治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外之意就是他讲的这些话也是有核心宗旨的。统治者要认真揣摩,把握事物的关键,看透事物的本质,找准事物的内在联系,把事情办好。可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过于至深至远至大。受限于认知、地位、利益的桎梏,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接受。
《菜根谭》说: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意思是,人的操守与心志要有一个主宰,假如没有主宰,遇到事情就会没有主见、随风倒。这样怎么能把自己培植成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呢?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的操守和心志有主宰呢?关键在于修心。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只有内心无限接近于道,才能理解圣贤的本意,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
心是身之主宰。阳明先生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从心上下功夫,道是可以实修实证的。我们要真正明白老子之心,以他为师,取法他的无为之“道”,那也就是“圣人”了。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正因没人理解这个道理,才不理解我。
普通人要想真正了解老子的道,必须超越自我、跳出局部、突破眼前。可人们总是被私欲所迷惑,被局部的利益所桎梏,被眼前的得失所困扰,最终也会损坏整体、全局以及长远的发展。
也不是人们看不到这一层道理,而是个人的、局部的、眼前的看起来唾手可得,谁又舍得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愿景而暂时“放弃”这一切。老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而是主张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
“下士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多庸碌,又怎么会理解圣人的良苦用心呢?大多数人都像盲人摸象般地生活着,摸到鼻子就说是鼻子,摸到腿就说是腿。“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逾,故难知而为贵也”。所以,我们要想自己不入庸流,不至于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该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旁观者姿态,站在人生的边上,能入世也能出世。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能够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以我的思想为准则去践行的人就更是难能可贵。所以圣人即使是穿着粗布衣裳,内心却怀着宝玉一样的精神
老子所处的那个年代,诸侯纷争,战争四起,诸侯们都在一门心思想如何成就自己的霸业,如何追逐比别人更高的享受。灯红酒绿,金钱美女,豪宅庭院,地产良田,奇珍异宝,绫罗绸缎,使婢差奴,前呼后拥,等等,这些成了他们追求人生的最大目标。
而老子提倡的清心寡欲、厚实简朴、知足常乐、守柔不争、无私无为等观念,正与他们的人生目标相背离。所以,即便他们听得明白,他们也不愿接收,更不愿践行,这叫私欲膨胀、身不由己。
当社会主流意识停留在追名逐利时,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难不受影响的。特别是诸侯们或所谓的成功人士都热衷于此的话,那么能够接受老子思想观念的人就会少之又少,除非那些有相当高悟性的人或那些经历过挫折而醒悟的人,也许他们能够突破“自我”观念的束缚而深入“自我”的背后,看透人生的本质和实质——个人只是社会体系和自然体系的一个分子,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接受老子的观点,并按讲的话去践行。
圣人不追逐外在的浮华,而注重内在的美质,就像用粗布包起来的宝玉一样,是一般人看不到的。这也并不是因为圣人不愿意让人家看他们穿戴华贵的衣饰,而是因为大家都习惯凭外表去观察人,很难看到圣人的宝贵之处。如果圣人以华丽的外表去包装自己,那他就称不上是圣人,这就是辩证法。圣人与俗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此:圣人注重人生的实质,而俗人注重人生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