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一则河南开封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人满为患的新闻上了热搜,这个公园就是根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比一打造的,估计是刚好应景了清明节,很多人奔着《清明上河图》而来的吧。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画作,也是他一生仅存的画作。以罕见的长幅画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风俗民情。
5米多长的画卷上,大体分为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郊外春光、汴河两岸、城内街道集市三部分。
画卷上城池、房屋、街道、人物甚至牛马羊牲畜等栩栩如生,仿佛将北宋汴京的子民清明节那天活动的某个瞬间定格到了画卷上,颇为生动有趣。
清明赶集
清明时节,人们上汴河赶集市,从那时开始,古人们就有在清明祭祖的习惯。因此在这一天,人们纷纷从外地回来,上街采买些祭祖的物品,看那个纸店货物品种很是丰富,生意应该相当不错吧。
人们三五成群地逛逛街市,在汴河边看看红鱼,希望讨个“鲤鱼跃龙门”的好彩头。而码头上大型的轮船显示了北宋时的国富民安,贸易发展昌盛。码头工人在忙着装卸货物。
街上店铺林立,生意兴隆,酒旗在风中飘摇,招呼着四方来客。小摊贩挑着担子大声吆喝,走到了熟识的包子店门口,站在那聊了会儿生意经或者是家里孩子的情况。
集市上最热闹的要数那座木质拱桥了,这是一座大桥,大得可以让汴河上最大的船只通过,桥面宽得可以并排几辆马车一起过。
在那时建成这么大的木桥,桥体建筑完全是大根木料,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大型器械的情况下,建筑难度可想而知,也说明那时的建筑技术已相当成熟,这再次让人惊叹中国的铆接榫合技术。中国人总是创造人多力量大的奇迹。
此桥称为虹桥,桥上人来人往,人声鼎沸,除了来往过桥的人流,还有人藉此高处招呼走散的伙伴,那时可没有手机保持随时联络的;也有站在桥上迎接坐客船归来的亲人的,站在高处目标明显,找人更容易。
因为是交通要道,人气旺盛,很多小摊贩便占道经营,有卖小吃食的,也有卖剪刀的,五花八门,一直斜摆到了两边桥头,这一带自发形成了一个商贸中心区,要想多卖点东西出去,还真得往人气旺的地方走,这不,连算命先生都赶来吆喝。
这画卷上桥面来来往往的人气,倒是和近日清明上河园里的人气相差无几呀。
趁回乡把婚给结了
古时候清明节这一天还是适合嫁娶的好日子,你看,那边一队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而来,媒人在前头拿着新娘的化妆盒,后面新郎官骑着一匹高大的枣红马终于能将意中人娶回家,心里美滋滋的,常年在外做生意,趁清明回家把婚给结了,心里一块石头就落地了。
马后面一位挑夫挑着新娘的嫁妆,前面的轿子外面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花轿”就是这样来的吧。轿子里坐着新娘此时正透过轿帘的缝隙看着街市上热闹的情景。一方面因人生大事有着落而心中暗喜,一方面为马上要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去生活,而担心以后的日子是否幸福。
古人扫墓习惯从明朝朱元璋开始盛行,所以有些人判断这支个队伍为扫墓归来是不合理的。
迎亲队伍再往外去就是郊外了,这里完全不同于集市内的热闹,是一副恬静的田园风景,小桥旁栓着小船,几棵大树下错落有致地落着几处农家小院,树上有几个鸦雀窝,好一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打谷场上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石碾预示着历年秋收时的繁忙,羊圈和鸡鸭圈的规模也不小,说明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农业已相当发达。
众说纷纭
对于《清明上河图》,有人说清明上河图画的是秋天的季节,有人说《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不是指清明节,而是意思描绘清平、明朗的一个太平盛世,是为当今皇上歌功颂德的。
还有人说这是作者张择端“曲谏”皇上,向当权者暗示表面的国富民强下,国家制度存在的弊病,比如兵力孱弱,管理松懈,官府士兵玩忽职守,私盐、私粮买卖泛滥,国库得不到应有的充盈等等,希望藉此引起当政者重视。
不管何种说法,都是后人的主观臆测解读,带有个人色彩。也许作者真的想在画卷里表达点什么,根本没想得那么多,一心只为了画而画,他只是按自己心里的构思完成这幅长卷。也可能他画这幅画的时间跨度较长,就有了不同时节的景致。
艺术创作不同于纪实,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天马行空的跳跃性不正是艺术需要的一种特质吗?关注艺术本身的价值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清明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寄托着对先人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