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用分析阅读的方法读了《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以及“依恋关系,一切社交关系的基础”这两章。
这部分的精华内容是:依恋关系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
和孩子培养稳定、安全的亲密关系,是解决孩子行为问题的关键。因为行为问题(逆反、攻击、欺凌等)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内心渴求得不到回应、人生方向迷失、内心意愿不断被漠视等)。所以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需要真正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
这部分的核心观点:培养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关键词有:心理脐带、依恋关系、连接、看见、回应。
我的收获: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形成一种可以依赖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夫妻、朋友之间莫不是如此,当我们信赖、认可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向他靠近,愿意听他的话。
但是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在亲子关系中却被遗忘了,父母应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非自己的附属品。孩子绝不会因为血缘,因为爸爸妈妈这个称谓而无条件服从我们,如果我们以此来向他施压,那当他们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一定会拼尽全力叛逆反抗。
当养育者无法与孩子建立满意的关系,即便养育者劳心劳力,孩子也全然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不到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由此,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教养孩子也变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需要被看见,被回应,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才有沟通的可能。有了回应,就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