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讲孔孟文章,比较两位圣人,发现孔子原来是个直男,而孟子说话才是高情商。
人何以会直呢?那就是愤怒,愤怒会让人直,另外,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自认为手中撑握真理的人对思想愚昧的人,都会表现得很直,孔子的直,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学生;而孟子就不一样了,孟子整个面对的是君王,说话就显得特别有情商,有技巧,突然明白,一切处世的艺术与技巧,原来都源于弱者面对强者的生存训练。
一个弱者想要活得自由自在,即不想为奴,又不想被迫,又想要安稳,那就必须靠情商与技巧了。智慧如孟子者,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一段太有技巧了:
梁王问政,孟子根本不去直接以训导之口气赶紧宣传他的仁政思想,而是“王好战,请以战喻”,这叫投其所好,以欲勾牵,只用对方最喜爱的事情来对答,这就是最大的技巧,也是最大的情商。接着,情景描述,再现场景,用最精简的语言,描绘出了大战开始、紧张气氛、狼狈败逃的场景,这个场景描绘用于教学,就叫情景教学法,用于思维,就是直观形象思维法,用于论证,就是现象分析法,用于谈判,就是营造情境,情景迷惑,引人入胜,如临其境,调动情绪。之后,更巧妙的一个技巧是带入思考:“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种事,让你自己说说,怎么样啊?看似有疑而问,实在答案自明,化梁王被动听为主动思,悄悄让梁王意识到谈话主动权还在你手中,我可不是在给你灌输什么大道理。道理什么的,其实你比我还懂。
我们理一下孟子的说话逻辑:
第一步:投其所好,抓兴趣点,以欲勾牵,牵其鼻子,准备挖坑;
第二步:创设情景,形象描述,情景迷惑,调动情绪,引其入境(坑)
第三步:带入思考,显其主位,推其主动,自动入坑。
最后一步:问题化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句道理没讲,什么道理不言自明。
这就是以讲故事、设情景进行比喻论证的妙处。比喻论证是不讲逻辑的,它是直观形象思维的典型,本体与喻体之间没有必然的层次清楚的逻辑关系,只是相似,而且只关注相似点,其他可以全然不顾,这样以故事与情景而直指人心,不管两者实际情况相距多大,都无关紧要,关键是那种情绪的调动。这一点在前面孔子训服两个弟子时所用的比喻是完全一样的。猛的一听,特别有道理,让你无暇思考二者之间到底是不是合理,只是让你觉得就是这么回事。这就是形象思维的魔力!
说服人的全靠文采与情绪调动或情景迷惑。
这就是说话的情商与技巧。看对方已完全上了自己的道,掉入了自己的坑,那就可以亮剑了,但是不急,孟子的情商远不止如此:
孟子不是直男,他绝对不会说:你说你尽心,尽心个屁啊!
他也绝对不会说:你啊要实行王道仁政才行啊。
他绝对不会轻易地表达出自己的核心关键词。这就是高明。假如他一张嘴就说:老梁,还是用我的仁政吧!
想想老梁一定脸一撇:阿孟,你又来!你那一套谁还用啊!现在要靠拳头,拳头!
老孟是有情商的,他不是直男,所以他特别会借坡下驴:既然您也知道那个理儿,其实我这里有个很直接的方法我说您听。于是他便直接拉出了三条非常明确的措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请注意,这里有情商,而且是高情商:
第一、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发展生产。
第二、他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他特别反对过度开发过度发展。
第三、他有强烈的民生情怀。吃与住。保障粮食与住房,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当然……我们要感谢党。而孟子的情商在哪里呢?在于他提出措施绝对不是只提措施,而是措施后面有结果描述,这是很多职场人员所欠缺的素质。
不违家时——这是措施,是发展农业的措施,解决吃的问题,后面紧跟着“谷不可胜食也”,这是效果描述。让人直接看到结果,注意,传统的中国人是不讲逻辑的,都是直接思维的受害者,你一旦讲形象思维,很多事都变得简单了,脑子都成了单线思维,根本不去考虑天气变化啊、病虫灾害啊、旱涝变故啊之类的事情,你只要“不违农时”,那就一定会有好收成,一定解决没饭吃的问题。中国人的脑子从那时候都被驯化成简单思维了。所以,对国人讲话,一定要学会画饼,饼一画,大家就觉得张嘴就能吃到,后来什么“望梅止渴”啊、“先让一部分人……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啊等等都是同样的思维方式。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措施,是改善吃的质量的措施,人人有肉吃。更美了,感觉这话一说出来,梁王就好像看到全国人民都在自己英明的领导下大口吃肉了。而且吃不完的肉肉啊。“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是措施,这是当时解决住房的原材料问题,当然也可以用来烧火做饭,这是除了吃之外的最主要生活资料,一句“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个效果描述,马上让人感觉一片片的高档小区呈现在了自己的眼前,放眼全国,都是繁忙的建设情景。
这就是情商与艺术。不但教给你做饭的方法,还告诉你用这个方法做出的饭色香味绝佳,还没有做,都感觉闻到看到甚至吃到了美味。
说服别人的最好办法是,让对方不会思考。
要领:措施+效果描述。
这还不算完:
想想孟子那时候,写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一个字恐怕他得拿把刀在竹片上刻录两分钟,那时又没有笔没有墨没有电脑,只能用刀加提前做好的竹片,而且字体都没来得及简化,写一个字,我感觉没有3分钟都写不出一个,而且,更悲催的是,孟子不像孔子,孔子很少自己写字,那部《论语》是他学生写的,自己只是动动口,学生写的;而孟子的《孟子》就不一样了,那是孟子和孟子的弟子一起写的,说明老孟也是亲自动笔的,不,是动刀的。我讲这个用意是什么呢?你会发现,孟子说话时,有些字词竟然不怕他自己或都不怕给他学生添麻烦,竟然一点都不简练,反而反复地用词,几近啰嗦,这在用刀刻字的时候得多麻烦啊!仅“不可胜食”前后出现三遍,“不可胜用”前后出现两遍!现在你让学生把课文抄一遍都觉得很费时间。
然而,这就是孟子的情商与艺术,他宁可麻烦自己(的学生)。哪怕我自己麻烦点累点,当然他会让学生干的。我也要让对方老老实实地听进我的观点,并且对我的观点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反复”修辞的妙处。有些地方,你一旦用了反复,就有了“重要事情说三遍”的表达效果。前边说了,中国人是不需要逻辑辨析能力的,只需要强烈的形象引导、情景创造、直观强化,中国人的脑子就直接地进入了状态。中国当下很多老年人被卖保健品的营销人员骗得几十万几十万地扔钱,家里的保健品能堆满一个房间,是怎么做到的,就是靠这种方法!孟子训练出来的营销方法:情景、感情、措施、效果、反复反复再反复,从而从潜意中控制对方——让对方失去思考的能力——我不需要逻辑,我不需要辨析。
有位卖面膜的高手是这样做的:哇,这款新出来的面膜真的好棒啊,你买了吗?你买了吗?你买了吗?
就是这种方法,挣了全国人民妇女的钱。
于是,孟子终于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还不是自己的核心观点,之所以迟迟不出,就是把对方的防范心理降到最低: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看梁王听的很专心,很投入的样子,于是进入了下一步:
解决了温饱,还要生活过得好,吃好,住好,穿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那就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了。那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呢?当然是孝悌之道,敬老爱幼。尤其是老年人,走路不碰瓷,人人都能做雷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想必梁王听到这里一定是点头称是,因为他还沉浸在孟子描述的情景中:要不我给你个宰相当当?
最后一段,话锋一转,语气变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突然来个棒喝——有些人啊,就是不要脸,死皮赖脸!
然后转身走了,
剩下老梁一个人在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