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的某一夜,
墨尔本皇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接收了一位身份极为特殊的病人。
他的名字叫做吉米·王。
那里的医生估计做梦也没想到,
这位慷慨解囊,
帮助这家医院全面翻新的大“金主”,
竟会被架上编号A1的病床,
成为他们再次开业后的第一位急救病患。
75岁的高龄,
加上头部伤势过重,
轮番抢救之下,
吉米不幸未能脱险,
悄然离开了人世。
于是便有了他那场感动全澳洲,
传遍全世界,
充满戏剧色彩的葬礼——
上千名各种肤色、各种年龄的男女老少,
身着素黑,
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
只为了怀着最沉痛的心情,
见他最后一面。
吉米到底是何方神圣,
能够获得那么多人如此诚挚的悼念?
用他自己的话说,
他只不过是众多开餐厅的澳籍华人中的一员,
但在大家的眼里,
他永远是那个自带光环的“烧麦之神”。
人是念旧的动物,
在吃方面尤甚。
而停留在吉米味蕾上的,
是他一生中最初的记忆。
来自中国广州,
因为家境清苦,
13岁便漂洋过海的他,
从未忘记故乡早茶酒楼里,
烧卖的无上美味。
投靠在墨尔本开咖啡店的叔叔后,
他惊喜地发现,
这家西式餐厅里,
藏着一位会做烧卖的华人厨师。
利用在店里打杂的间隙,
吉米开始有意识地向他学习做烧卖的技艺。
也正是在那时,
吉米萌生了一个单纯的想法:
开一家自己的餐厅,
用口味最正宗的烧卖,
抚慰所有广东华侨的浓浓乡愁。
18岁那年,
靠着辛苦攒下的积蓄,
他终于得偿所愿,
在墨尔本市郊租下了一间比较便宜的小店面,
就此展开了他历时57年的传奇烧卖史。
入乡随俗,
向来是大多数餐饮业者奉行的铁则。
为了迎合老外的喜好,
国外多少中餐馆,
选择直接用番茄酱制作糖醋排骨。
诸如此类拙劣的快餐式手法,
在吉米看来,
根本不值一提。
无论是最家常的豆豉牛肉、糖醋里脊、柠檬鸡,
还是各色早茶点心,
他只追求一个境界:
原汁原味。
这种执着的坚持,
除了让华人食客赞不绝口,
也彻底征服了外籍食客,
他们总会忍不住惊叹:
真正的中国菜,
原来是这个味道!
当然,最受欢迎的,
始终是吉米亲手炮制的烧卖。
每天,他都会起个大早,
到集市上采买最新鲜的芹菜和包菜,
以及优质的95%瘦肉。
熟稔的刀工,肉、菜以及面皮恰到好处的配比,
精准的火候和秘而不宣的独到调味,
都是他的制胜法宝。
这样的佳点,
一天最多可以卖掉3000个。
人们的溢美之词,
更是不绝于耳。
对许多人而言,
比起再也无法吃到吉米做的烧卖,
再也无法感受吉米家人一般的爱,
恐怕更令他们黯然神伤。
一直以来,就算生意再红火,
吉米也绝不扩大餐厅规模,
为的就是能够亲自服务到每一位“家人”,
和他们互诉衷肠,共享美味。
而吉米对“家人”的定义,
从来与身份高低无关。
即便有一些流浪汉混进了店里,
他也会主动安排他们坐下,
送上免费的烧卖等食物,
嘘寒问暖,尽其所能提供帮助。
这份看似简单的关怀,
打破了种族与文化的隔阂,
安抚着每一个人的胃,
也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难怪有些澳洲食客重返餐厅,
想起斯人已逝,
会难以抑制,痛哭不止。
甚至有不少当地的居民向政府请愿,
希望以吉米的名字来命名街道,
让他的传奇故事永久流传。
已故台湾戏剧大师李国修说过一句话: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
就算功德圆满了。
平凡而伟大的吉米,
在其富足的一生中,
以食为天,
以他人为先,
收获了无数尊敬和爱戴。
他做好的,
绝不止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