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搬家达人
滴~滴~,手机提醒有个微信消息。打开看,是好友“搬家达人”发的信息:
“我手上有两张老舍茶馆的票,明天去茶馆听相声,去不?”
“好呀,明天有时间,一定去,几点啊?”
“下午三点哈,前门地铁站门口见。”
“OK”
我们现在聊天是越来越精炼了。但是一旦见面了,却有说不完的话。我很庆幸她留在了北京,让我们可以常常聚在一起。
“搬家达人”这个外号是怎么留下的呢?这要从她的巴黎留学生涯说起。朋友在巴黎待了两年,这两年中听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搬家、搬家、搬家。感觉隔三差五的就搬一次家。我呢,是四年不搬一次,她啊,估计是一年搬四次。所以,她的这个外号就这样华丽的诞生了。
02. 我要去英国了
第二天三点我们准时坐在了老舍茶馆的正方形实木桌子边,喝着他们特别提供的茶水,吃着在二楼买的茶饼,悠哉悠哉的享受听相声的时光。听着那些相声演员妙语连珠的句子,一次又一次被逗得哈哈大笑,那感觉,过的就像是旧时的少爷似得,听相声似乎能让我们暂时忘记一切忧愁,一切苦痛,而沉浸于一种精心打造的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中而忘记了我们自我。
听完相声,我们去了旁边的必胜客吃晚饭。聊了聊我们最近的状态,她说到:“我马上要去英国了。”
“最后还是决定要去?不后悔?”我带着不太赞同的语气问到。
“没有办法,父母着急把我嫁出去,我现在是做梦都在想嫁人的事情。虽然他我还没有很心动,但我还是决定过去看看。”朋友无奈的说着。
朋友口中的“他”就是她过年时见的一个相亲对象。朋友去年五月底回国,自从回到国内后,父母就开始催着她相亲结婚。关于结婚这个话题,我们在国外期间时也讨论过,那时她的回答还是:“我父母一点也不着急,没有催过我,随我的意。”
但是,一回到国内,就彻底变了。父母的论调就开始变成:“别人像你这个年龄都生第二胎了,第一胎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你什么时候让我抱上孙子呢?我那个谁谁家的孩子,从英国回来的,你要不要去看一眼啊?”
如果你稍微表现出不愿意,父母就会说,看一眼又不会怎样?你看你年龄都这么大了,再不嫁就嫁不出去了等等各种逼婚的说辞扑面而来。
朋友看看身边的同学,都结婚了,大部分的也生子了,突然间自己也觉得是到了“不得不”结婚的时候了,所以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过年回去时,见了这个英国回来的人。
关于这次是否要去英国,朋友纠结了很久。一方面觉得应该去看看,如果两人能相处得来,那么就在一起,若是不能,那就不要勉强自己;一方面内心又不是特别的想去。
我问到:“你喜欢他吗?”
“哪里有喜欢不喜欢的呢?就见了几次面而已,之后都是微信在聊。主要是父母催婚催得紧,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罢了。”
从朋友的语气和表情我看的出,她并不是很满意这个相亲对象。但是她的年龄又让她不得不考虑终生大事这个问题。虽然我与她都是在国外待了很多年的人,本以为“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我们才不会被世俗所扰,过我们自己的生活。结果现实却狠狠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们是如此快速的就低下了头,开始奔波于各种相亲大会。
03. 谁规定我们一定要结婚
曾经我们的论调就是:“谁规定人一定要结婚!谁能强迫我们结婚!”我一直都觉得结婚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是随缘的事情,是不可强求的事情。
结果是,当我们回到中国,这个大的环境让我们妥协了。最大的压力来自父母。
我妈说,因为我没有结婚,成为了她心中最大的负担。每次听到她说什么,等我结婚了,她就可以过她的生活了。我都会有种很五味成杂的感觉。似乎我的“没有结婚”已经变成了一件让她很丢脸的感觉;似乎我的“没有结婚”变成了阻扰她通往幸福的绊脚石。
因为常常谈论这个话题,我偶尔会产生一种冲动,恨不得马上找个人结婚算了,这样就再也不会成为父母的负累了。但更多的时候,我又是处于抵触反抗的心理。我不能这么轻易的结婚,一定要找个适合的人,喜欢我我也喜欢的人结婚。
本以为朋友应该比我态度更坚决,但是才回来半年,她的心理状态就完全的变了。现在的她,都可以用得上“恨嫁”这个词。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心理转变?我只能说中国的社会太强大了。
04. 她们都出嫁了
留学生中有很大一批人本来是想继续留在国外的,但是都被父母大人一道圣旨给召回来了。我身边有好几个人回国的原因都是:“父母嫌弃年纪大了,催着赶快结婚。”
很多在国外长久单身的人,好几个回国半年不到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很多说独身主义的,一旦回国后,都自愿或不自愿的走进婚姻的围城,或者即将走进这座围城。
05. 朋友,祝你幸福
看着身边一个一个的朋友都结婚了,我的朋友着急了。她说,我想结婚了,我想安定下来,我不想再漂泊了。而作为朋友的我,只能祝她早日找个如意郎君,早日过上她想要的稳定幸福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