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教育盛行,尤其是少儿教育这个领域,我有很多朋友都将自己的小孩送到国学班里去“进修”,多数小朋友都是幼儿阶段,有的刚刚上小学,有的甚至连小学也没上。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随朋友一同考察了一些国学教育机构,做的比较好的有一些台湾过来的商人,做一些私塾类的小学堂,有点像以前的私塾,大部分培训机构仍是将国学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辅导教学,经过一些考察,我发现了当前人们对于国学的误解,无论是小孩、教育机构还是家长本身,都离国学的认知本身相差甚远。以下,就国学的误解谈一谈我的想法:
一、国学不是儒学
儒学在国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在世界哲学领域都受到了很高的认可,这点我们无容置疑,但儒学仅仅代表国学的一部分,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枝。老庄玄学、韩非法学、墨子的兼爱、孙子的兵法、鬼谷子的阴谋、苏秦的纵横捭阖等等,都是国学精粹的一部分。那为什么儒学会受到如此追捧,是因为儒学在所有的国学领域中是最追求议式感的。儒学讲礼仪,而礼仪是看的到的。家长送小孩去读三个月的国学班,发现小孩说话更有礼貌了,小孩子在上课时候要换上古装,家长可以拍拍好看的照片了等等,人们总是相信看的到的进步,容易忽略内心潜移默化的变化成长。
二、 国学不是古文学
另一个现象就是基本上所有的国学教育机构都会强制小孩子去背诵很多的古文古诗,这也是追求议式感和看的到的进步。我有时会想这其实怪不了教育机构,因为让孩子一个月以后能背诵多首故事和古文是给家长交的最好的答卷。家长看的到,听的到,认为孩子进步了。其实不然,这个过程是满足了家长的求知感,但孩子汲取的营养是极其少的。还有一些年纪偏大的学生,比如中学生,想要提高语文成绩的办法,每天做无数套试卷,背多少古诗,都很难在短时间形成突破,与其这样,不如读几本金庸小说来的更快一些。
三、 言谈举止亦是国学
我说一个现象各位家长去了解一下,来印证它是否客观存在。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基本上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家长个人素质强一些的,小孩子语文都要好一点,而来自农村,或者小地方家长素质偏低的家庭,小孩子的语文很难得到高分。我说这句话并没有瞧不起农村人,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来让大家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我也是来自小地方,我的语文成绩当年就十分的差,深究根本,家庭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小孩语文成绩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何为语文,我们面对面的聊天,就是语文,你和你的小孩子说话,每天重复不重复的去表述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就是小孩子的语言环境。你想想如果后天你要带你的小孩去另外一个亲戚家过节,那不同的家长表述的方式就真的不同了,一个优秀的家庭可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不失文雅的给小孩表述了整个要发生的事件,甚至还可以描绘出未来可能存在的美丽场景,但有些家长可能只会说一句,老大(儿子),把东西拾到好,过两天爹带你去串门!所谓耳渎目染,你怎样要求你的小孩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国学在课堂里,亦在家庭中,在古,更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