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雪花如糖
01.庆山(安妮宝贝):《月童度河》
有人说,安妮宝贝是用下半身写作的。这句话,彻底打消了我曾经想读她小说的念头。因色情文学,作者亢奋过度,用过分暴露的文字,故意挑逗读者的感官,将人引向颓废与堕落。
我并不排斥作品中的性描写,而是反对不顾人物性格、不顾情节需要,毫无节制地、肆意地让荷尔蒙气息弥漫在文字中,模糊了人性和兽性的区别。
几个月前,偶然看到她改名"庆山",这个有点过时、土气甚至男性化的笔名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于是搜索庆山的作品。
《月童度河》进入了我的视野。
这是一本体察、洞悉、自省式的散文,结构松散、跳跃,既有对生活琐碎的随意记录,又有对己、对人、对事、对自然、对文化的思考与感悟。
关于人生,她说:
所有的人都一样。在各自粉饰的外表下,有些千疮百孔的人生和暗黑深渊。如果知了这些,不会觉得自己特别,也不会觉得无辜。
关于命运,她说:
人世如同是方寸之地的蚂蚁,刚想着怎么拿到比较大块的面包颗粒,比自己巨大得多的脚步就已覆盖上来。
关于性,她说:
这是用生命最本能的方式来探索彼此的质地。这能量的交换与爆发,最终成为对自我挑战的仪式。
关于电影,她说:
华人电影,在意强烈的情节,怪异人物,夸张情绪和虚假表演。如此重口味只能说明人的觉知相当麻木。
对生命、情欲、茶道、修行、写作、育儿,她完全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信仰。清修、禅宗式的语言风格,犹如清寂、冷冽的天气,见不到明媚与温暖的阳光。
总体而言,《月童度河》是一本诚实、风格极其鲜明的心灵散文,但和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视野、境界不够开阔高远。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养育子女以及对《浮生六记》的解读,令人惊喜。比起前面章节中过于零散随性的记录,这两部分主题突出,语言精炼,见解深刻,文辞优美。
02.白落梅: 《一剪宋朝的时光》
淡淡秋风微雨过,流光瘦减繁华。
人生似水岂无涯。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还忆经年唐宋事,心头一点朱砂。
相逢千里负烟霞。空山人去远,回首落梅花。
这是白落梅自己填写的一阙《临江仙》,可谓才情惊艳。不知情者,还以为是宋时某个词人散失的佚作。
她自称是误入宋朝的女子,在散发着墨香的词卷里,发出不知所以的感叹。翻开《一剪宋朝的时光》,一股浓烈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语言古典唯美,凝炼雅致。通读全书,如见满屋珠玉,璀璨耀眼,无一处不好。难怪在各大图书平台的销售榜单中,名列前茅。
但抛开华丽的语言,细究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却让人大失所望。所有词人,在作者笔下,都变得朦朦胧胧,看不到他们独特的性格,见不到他们丰富的经历,更无法深刻认识那个时代。厚重的历史文化,演变成了个人感悟式的、虚无漂渺的文艺腔调。
后来,又匆忙翻阅了她另外几本书,发现很多雷同。无论写古人还是她自己,所有的遣词造句以及表达的情绪,都十分相似。无外乎就是寻一处宅院,修篱种菊,煮茶听雨,吟风弄月,要么在时光清浅中,让闲情静静地滋长,要么在菲薄流年里,看日落烟霞。
单纯追求文笔优美者,会视白落梅为偶像,但真正喜欢历史文化的人,则认为其作品的形式远远大于内涵。读罢,收获甚少。
03.丁立梅: 《你的光影,我的流年》
吾村,是苏北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也是丁立梅在散文集《你的光影,我的流年》中提到的故乡。
吾村里,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故事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叔叔婶娘、儿时玩伴以及远亲近邻。
这样的人和事,读来细碎平常,不过是人间的小欢小喜、小温小暖、小情小爱、小悲小伤,串起来却是七十年代中国苏北乡村的风俗人情与社会风貌。
那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外面的世界风雨飘摇。可在孩子眼里,天空依然日晴风暖,村庄依然安稳静好,一切都是明朗快乐的。几块干馍片,嚼得嘎嘣脆,就是最好的零食; 一碗糖水泡撒子就是人间美味; 小石头、碎瓦片、芦苇枝,塞满了裤兜-----那是心爱的玩具。
当然,温情的基调里,也不乏灰色的感伤。
生产大队的戴万旺,在队长的指示下,杀了怀有猪崽的母猪,被绑起来上街游行; 站在桃花下梳头的黑辫子,不肯嫁腐腿的木匠,自杀未遂,而变得疯疯颠颠; 肩上扛着锄头,手里拿着书本的朱家二儿子,不愿屈服于命运,选择了溺水……
死亡,疯颠、屈服,这些沉重的主题,丁立梅并没有刻意回避,也沒有大肆渲染,她只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平静地叙述她的所见所闻。
真实、丰富、温暖、美好的笔触,像夏夜里蚕豆的花香,浮游在田野里,有着淡淡的清香。同时,又有一股世事悠悠、宁静从容的智慧在里头。如:
"民间的恋爱,原是这等朴素甜蜜,野生野长着,却自有着它的迷人芳香。"
"阡陌红尘中,发生过多少这样的事,它们只如家常的一饭一镬,不惊天,不动地,山月平和,平静地随烟尘而去。少有人再提当年事,这是民间的本事,再多的惊涛骇浪,也能归于平静。只管把当下的岁月守住,踏踏实实地过。"
类似的文字里,有着胡兰成的影子。胡兰成的散文,自成一家。如果丁立梅能继承胡的衣钵,乃文坛幸事。
04.李娟: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是戈壁滩上开出的一朵马兰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自由、野蛮、欢快地生长。她的文字,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就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令人诧异:
"我嘛 , , ,也沒有 , , , 去过冬窝子······小小的时候去过 , , , 后来, , , 政府让我们嘛,半定居了······"
连用很多逗号,这在一般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但在《阿勒泰的角落》里的《尔沙和他的冬窝子》一文中,随处可见。她的文字又是生动、活泼、调皮、幽默的:
(温孜拉妈妈) 屁股大得只好举着屁股走路,举着屁股站立,并且举着屁股坐,使这屁股跟一面小桌子似的,上面随便摆点什么东西都不容易掉下来……胖成这样,实在不容易呀。
读到这儿,令人忍俊不禁。还如:
小伙子,脸上很自然很强烈洋溢着一种孩子才有的神情-----天真。尤其是当笑起来时。但笑完一闭上嘴,那种天真就荡然无存。于是进一步观察,终于明白了...…咳,什么天真呀 ! 他嘴里缺了两颗门牙。
可就是这样的文字,却让人喜欢得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李娟用生动、不落俗套的笔触,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画卷:
广袤、贫脊的戈壁滩上,一群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赶着羊群,过着原始、落后、单调的迁徙生活,他们老实巴交,却透着一股少见的淳朴、善良、可爱、知足与快乐。
这是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吞蚀的东西,都市人极度渴求,而在他们身上,却经常自然地流露出来。
例如,那个赊了八十块钱的牧人,压根记不清自己什么时候、买了什么东西的牧人,在别人都不认识笔迹的情况下,却主动承认字迹是他的。他不赖帐。
又如,那个赶着羊群的尔沙,年轻聪明的小伙子,从古老的迁徙路上,走进一家商店,和陌生的人说许多话。说完就离开,便满意于此时的生活。
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得到的越多,心灵却越空虚。而他们,拥有的越少,却越知足。
李娟的笔下,他们是真实、善良的。这种品质,常常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不刻意去歌颂、不刻意去煽情,不刻意去升华,这种天然、本真的笔触,是写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