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想要吃刚从超市买的零食,爷爷说“到家再吃”。孙子哭闹着非要吃。爷爷生气的说,“我太累了,回家再说吧”,孙子继续哭闹。看得出来,爷爷精疲力尽,显然身体不好,他没有精力和心情陪孙子玩、讲道理。他不再理睬他。
孙子有没有在学校或家里,被指出过什么是“累”吗?他在意识中认识、知道什么是“累”吗?毕竟它是内在的体验,不是如可口可乐那般直观。
学校或家长有没有让孩子背着书包走上3公里,然后,累的只想坐在地上,拼命找水喝,其他的一切都顾不上了?
有没有过类似的教育?
显然没有。
那么,孩子不知道“累”是什么,又怎能理解爷爷说的累的意思呢?
孩子不知“累”为何意,对“累”没有内在的体验,他又怎能对爷爷的累而感到同情呢?又怎会对爷爷对他的付出而知道感恩呢?
大家看看,同情心、感恩,难道就是告诉孩子要有同情心和感恩之心吗?或者只是告诉他们同情心、感恩心的定义吗?
这种灌输式、权威式的教育,能够起到教育的目的吗?
这些问题,我们恐怕从未认真想过。我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吃穿、学习成绩、身高长相健康、钢琴画画等技能,有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内心、品德、灵魂?
对后者的关心,才是真正的教育。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不是社会的,是他自己的。所以,一定不能灌输和强制。
这是摧残。又怎能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