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关注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碰撞发生的,是建立的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我们的课堂需要用文质兼美的课文,规范孩子的语言,丰富他们的言语,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体验用更恰当,更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纪昌学射》是一篇传统的语文课文。在以往的设计上,大多关注文本,关注寓意,然而,这样的处理,让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够突出,缺少具体的训练落脚点。下面的设计片段从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人。但还不是天下最好的射手。当时天下最好的射手是飞卫。纪昌决定和他比试一下箭法。纪昌先射中了空中一只鸟,飞卫大笑。纪昌又射了一箭,射中了水中一条鱼。飞卫还是笑着摇头。世人都说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是最难射中的,然而在飞卫眼里,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提起弓,不经意地射了一箭,射穿了一片正在飘落的树叶。那片树叶却没有改变它飘落的轨迹,只是在空中停了一秒钟,仿佛犹豫了一下,然后又慢慢落下来。这一射朴实无华,然而却让纪昌彻底折服了,他决定向飞卫学习射术。这就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纪昌学射。请同学们注意:“纪”应该读三声(jĭ),“昌”由两个“日”组成,上面的日小一些,下面的日大一些,请同学们注意书写。跟着老师齐读两遍课题——纪昌学射
师:同学们,课文课题是什么意思?生:名叫纪昌的人学习射箭。师:完全正确。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考察考察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纪昌 射箭 妻子 注视 梭子 相当到家绑住 虱子 车轮 成功 百发百中
师:谁能用上我们刚刚学习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内容串起来,给大家讲一讲?出示读书要求:交流两次要求两次练习
第一步:基于学情,自读自悟
师:给你点儿时间快速地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拿起笔来,把它画下来。
生:“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最后,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这个句子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它是个很夸张的比喻。
师:能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的效果好,是吧?
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这句又好在哪里?生:特别夸张。师:也让你感觉到——生:纪昌的练习水平特别高。
生:用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他学习的努力。师:如果我把后面(指破折号)的去掉,你们再看看,体会体会
第二步:基于特色,归类梳理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的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看,老师就积累了两个,一起读——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像这样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换一种颜色的笔把它圈出来。
生:学得差不多了;取得了那样大的进步;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要成功了;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这些短语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看看哪个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表现的学习效果很好。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效果很好。
生:“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效果很好。
师:那最厉害的是——
生(齐):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第三步:基于表达,练有所得
师:大家积累的不错,如果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
出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学得差不多了 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就要成功了 练得相当到家了 成了……的能手
四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 ),又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技艺( )——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不已。老师高兴地拍着我的肩头说:“( )”,后来,我( )。
师:给短语归一归类,能够让我们清楚词语的细微差别,这样我们的表达运用就更加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