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即是无。
#如果是熟知的领域,品质一般的书,无需细细品味,自然阅读的快;
#生的领域,理解困难,自然要阅读的慢。但是坚持理解式阅读,自然也就由生到熟,慢慢快起来。他举例,阅读英语,有时候用电脑打字,打字完一句话脑子还没理解。但是没过多久,这种求真的读法就让自己摆脱之前的阅读习惯了。
(二)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但不是知识泛滥的时代。
#过滤无用信息的一个方法,就是首先不看标题党的文,错过了一点都不可惜。除非你要研究写作套路。
#泛滥不意味着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考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过一个支离破碎的人生。so,谁喜欢碎片化谁自己碎片去。
信息这东西必须是完整系统的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东西难以产生链接,忽略了也不会真的让你产生多少损失,不要在这方面有强迫症。害怕错过什么,是一种空虚的情绪,一种恐惧的情绪,因为自己缺乏,所以担心错过。充实的人,是不怕错过的。
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最好不要带着功利性。完整性的阅读,没办法功利性,因为你也不知道读完什么时候才有用得上。另外一层原因是,因为没读完(输入),还没消化完(处理),当然也就完全没有开始行动(实践)。唯一功利性的阅读就是搜索性阅读,比如为了支持某个论点。
(三)
别人是不可能帮你吃饭的,同样的道理,其实也没有人完全能帮你读书。
关于得到樊登之类的讲书,说的通俗点,其实是为自己的“懒”找借口,不愿意自己去理解消化。
常见的听书理由1.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请回顾下你学习到什么,不说上个月,就说上周,请问你的碎片化有学习到东西吗?
所以,看看小学,初中,高中,乃至于大学,半学期学那么几本书,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现在自己精度一本书是需要那么久吗?别说理解难度和水平,每个阶段的教材就是根据学生水平来的。
(四)
阅读的方法,不是从第一个字读起;而是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看看前言,再看看书评,大致有个简单的了解。
书籍的构成,是章节式结构。意味着每一张都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而后续的章节,往往是基于前面的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就是“消化”的必要过程。而大多数人,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只能读一些读起来很洗脑的豆腐块文章,比如标题党“你被你的同龄人超越了100年”。
(五)
理解的方法,是阅读过程中,不断总结已经读过的内容,预期到来的内容。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内容,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是什么;然后预测下一步的内容;不少人只有总结的能力,没有预期的能力,就是只有输入和处理两个部分,缺乏理解和消化输出。最好的方式是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虽然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这种输出质量不高。
向前预期,也是为“跳读,略读”提供了安全机制。读着读着发现作者提出了自己已经深深了解过的论点,再往下扫一眼,发现论据也是之前了解的,那这一部分就可以安全的跳过了。如果跳读是读的过程中发现和预期不一样,就要折回去找找原因;反之则自己跨越是对的。
在这种阅读习惯下面,理解速度寿司不断积累和加速的——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共同点,知识迟早融会贯通。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东西就越快。所以理解能力差,就是见识少而已,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