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认知第三讲(思维、想象、言语)
加油,你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
生活中的很多提醒我们知道,但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去调整。作为家长,爱人,无论是在亲子关系或亲密关系中有了问题,都要及时的调整,否则,关键时候会掉链子,很多看似问题其实是提醒需要调整改变,我们要感谢这些提醒。
第一单元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及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都是在调整认知,认知改变了,行动就改变了,行动改变又反过来影响认知,知行合一,天下无敌。
感觉很重要,特别是咨询师要有敏锐的感觉,知觉、认知。
透过现象看本质。自己思考容易出现盲区,特别是某个能引起情绪的点,反应比较大的地方,就需要去聊,去弄清楚,弄明白。要有更多的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认知就出来了,变化可能就出来了。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比如,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分尿常规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检查结果,得出结论这位病人得了肝性脑病。
间接性思维就是很多东西并不在我们面前,是通过记忆推断而来。人们内心容易上演一场场大戏,会想的很多,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去验证。
在咨询中,要不预设、清空自己,当你认为你是正确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不正确了。
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儿。
不要把间接性得到的思维去完全当真,需要去验证,去澄清。
2、概括性
(1)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找出来加以概括。
(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概括性的优点是:总结提炼,提供经验。
不足是:容易贴标签,个性的东西容易被忽略或掩盖。
共性多了,个性就少了。不要贴标签,这样容易漏掉个性的东西。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当一个人说的很概括笼统的话,我们要去具体化:能具体说说吗?能多说一点吗?还有呢?能举个例子吗?不断细化,讲的多了,了解的就更清楚了,每个人个性化的东西就出来了。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咨询其实很有趣,之所以有的人感觉无趣,是我们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与个人的认知、能力、自身的修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也如此,我们需要不断的修自己。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分
1、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操作的动作是思维的支撑。
2、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3、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抽象思维就是以画面表象推断思考得出的。
抽象思维与智商有很大关系,但勤能补拙。
不容易思考的东西,暂时没有答案就先放一放,需要我们酝酿一段时间,可能过一段时间突然就会灵光一现,就有了答案。
成长一样,需要厚积薄发。学习的过程,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只要我们坚持下来,很多的变化就慢慢出来了。
在某个领域坚持的久了,积累多了,知识经验更丰富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就更强了,要深挖一口井。没有任何一条路是有捷径的。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
1、辐合(附和)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划解决问题。也称为求同思维。
2、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又称为求异思维。比如头脑风暴
传统思维里面求同思维更多一些,但现在社会更多元化,需要看到事物的更多的面相,我们需要发散思维,遇到问题先发散思维,然后再求同。
阴极而阳,阳极而阴,学会与问题共存,多元思维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阳光的地方就阴影,有阴影就会有阳光。
三、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遵循一定规则,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过程,是急不得的,要稳得住,稳住变化就出现了。
生活中遇到困境了,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初心,你最想要的是啥,最看重的是啥?精力才不会白耗,要想实现目标,就得遵循规则,比如咨询时就必须遵循咨询规则,咨询伦理就是咨询规则之一。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作为咨询师需要稳得住,家长也一样,稳是定海神针。
技能就是经验、能力,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没有,就需要深入的学习,深挖一口井,一通百通,如果应急,也可以借力整合资源,找专业的人去帮忙。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如骑自行车对摩托车的影响,为正迁移。骑两轮车的经验,对学三轮车的影响为负迁移迁移。
迁移既可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
在日常应用中,要注意觉察,多用正迁移,以避免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
比如仿生学、稳定仪、机器人、雷达,挖土机等,都是通过不同原型启发的灵感制造的。
古人更多与大自然学习,更接近“道”,现代人更接近“术”,我们要多用“道”、少用“术”。
3、定势(固定的形式)的作用
定势即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咨询师在咨询中又学会清空自己。
第二单元 想象与表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定义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一些记忆的东西不一定是准确的,在日常中或者咨询时,来访者的回忆,不需要考证其真实性,而去探讨他所说的背后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想象和表象的本质区别在于,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思维范畴。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并没有创造出新形象,所以记忆范畴。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有目的性和意识性,分成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如:梦、幻觉等。
2、有意想象
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的进行的想象。
根据新颖程度和形式的方式分: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幻想。
(1)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在咨询时,焦点解决的奇迹问句就是有意想象,让来访者想象,如果想要的实现了 ,会有什么不同?
第三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索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是人们运用某种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比如汉语、英语等。
2、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语言和言语密切相关。言语就是我们说的话,对别人影响会很大。实时的闭嘴,适当的表达。言为心声,说话要真诚,真心,我们需要不断修心,最终就是要修自己,说出的话才不同。
父母的嘴是开过光的,我们嘴上说的可能是自己的人生,你把一个人认为是什么样,他就可能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特别是孩子。
“改变文字,改变世界”,同样的内容可以很多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比如焦点里的重新建构。
学着如何表达自己,去思考既不伤害对方,也不委屈压抑自己。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一)言语的形式分为两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有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外部言语:用来交际的言语。比如讲课培训是对话言语,也有独白言语。
内部言语:不是用来交接,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二)内部言语及其特点
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2、言语的减缩性(简缩、不完整性)
3、速度快。
能意会不能言传,因为想得不细不完整不系统。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区 说
1、部位: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出
2、受损表现:运动性失语症就表达性失语症。
3、表现: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但语言表达障碍,说话迟钝费力,不连贯。
(二)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 听
1、部位:顶、枕、颞叶交汇处的颞上回
2、受损表现:接受性失语症
3、表现: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 读
1、部位: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
2、受损表现:失读症
3、表现: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在书面语言中,能看到字词,但不理解字词的含义。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 写
1、部位: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处
2、受损表现:失写症
3、表现:不能写字、绘画。
布 威 角 中
说 听 读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