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历史
如果,你进入到一个宝藏中,转了一圈儿,却一无所获,那么,是你错了?还是宝藏错了呢?
我发现自己失算了,这么多年来,面对如此巨大的一笔财富,居然视而不见。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巨大财富之一,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笔财富的价值,或者象我一样,对此视而不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没看懂,或者是没看透。
比如,在一个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关于高科技的绝密材料和两本杂志——《读者》、《特别关注》,当你在这个房间里时,你会选择阅览那些天书般的绝密材料?还是选择阅览那两本杂志呢?我想,多数普通人会选择阅览杂志。
这就叫“入宝山而空回”。
那些绝密材料,在相关领域专家的眼里才显得价值连城,在普通人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
这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并不鲜见,古代用来刻录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就一直被当作中药“龙骨”使用,如果不是被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可能统统被熬成了中药汤。
在记录中国历史的史书当中,隐藏着巨大的财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资治通鉴》第一卷,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应该是公元前395年,《资治通鉴》的记录是错的。)。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魏国任命田文为国相,吴起不高兴,就找到田文,和对方比较功劳,吴起说了三点,田文都承认自己不如吴起。吴起就质问田文:“你这三样都不如我,凭什么你当国相?”田文就回答说:“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情况下,咱们俩谁更适合当这个国相呢?”吴起默默地想了很久,说:“还是你当吧。”
这个故事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呀?
如果想领会其中的奥妙,必须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
1、国相是什么东西?
先秦时期,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家庭的组织机构是类似的。国相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的大管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很高,仅次于国君。
要知道,在战国时期,军权、政权、监督权尚未分开,而每一个卿大夫都拥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军队。这就很恐怖了,一旦卿大夫的实力足够强,完全可以架空国君,甚至取而代之。
国相,不仅是地位和称号,还意味实实在在的权力。
2、吴起其人
吴起是战国时代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公元前412年,吴起在鲁国任职期间,为了取得鲁穆公的信任,杀掉了自己的齐国妻子,以示忠心。由此可以看出,吴起极度渴望功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后来,吴起被免职,离开鲁国,投奔魏国,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并担任了西河郡郡守。任郡守期间,吴起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
从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395年的14年间,吴起在军事、内政方面均为魏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劳苦功高。
3、魏国国君
魏击是晋国魏氏大宗的宗子,自幼接受田子方等儒家名流的精心教导与栽培。公元前412年,才20来岁的魏击就开始跟随军队出征。公元前408年,魏击随同乐羊一起远征中山国,历时2年攻占中山国国都,吞并中山国全境,在赵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据地。魏击因此被封为中山君,坐镇中山,独当一面。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击继任魏国国君之位。公元前395年,魏国国相李悝(kuī)去世,于是,才发生了《资治通鉴》中记录的这段故事。
可以看出,魏击颇具才干,绝对不是个善茬。
了解了以上信息,我们再来看田文的应对,并不是直接反驳吴起,而是提出问题,引导吴起进行思考: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情况下,谁更适合当国君呢?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假如吴起担任了国相,按照魏击和吴起的能力、性格来推断,两人迟早会发生冲突。假如魏击在冲突中获胜,吴起当然没有好果子吃;假如吴起在冲突中获胜,本来就是外来户,不招人待见,又以下犯上,肯定会遭到魏国人的反对,仍然不会有好结果。
吴起沉默良久,就是在权衡得失,推测事件的各种可能,最终得出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很真不适合当国相。
可以看出,田文此人不简单,不仅有过人的智慧,还是个心理学大师,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从田文身上,我们可以领悟沟通的智慧。
这个田文是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