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影响极大的美国课程哲学

研究课程理论,离不开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一般的教育哲学观与具体的课程主张(核心是,课程开发的主张)。

教育哲学与课程研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任何一个课程理论总是拥有特定的课程哲学观(教育哲学观的具体化)。

美国课程对中国学校改革影响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哪里?李希贵为代表的十一学校,和衡水中学代表的“衡水模式”,其中内涵的课程哲学显然是不同的,但到底是什么造成2类学校各有各的拥夯?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走2步:

其一,是课程哲学指导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其二,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知识的选择、实施与评价。

课程界定有效的知识;教学界定知识的有效传递;评价界定被传授者有效地获取这种知识。

01 美国课程哲学

二战前的美国课程哲学

进步主义课程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教育就是经验的明智改造,教育即生活;2)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并且与儿童的兴趣联系起来;3)知识是驾驭经验的工具,是处理不断发生的新情况的工具;经验课程是课程的主体,即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灌输教材;4)学校应当培养合作精神,而不是培养竞争精神。

要素主义课程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学习必然要求刻苦和专心,应该强调“努力”,而不能像进步主义一样,强调“个人兴趣”;2)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课程的内容必然是“文化上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文化要素。因此,学科课程是要素主义课程的主体。3)教育的主动权在于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不应该放弃心智训练的传统方法。

二战后的美国课程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突

人本主义课程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谋求认可与情意的统一、教育与艺术的统一、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2)概念重建主义范式:通过课程实施而达到自我意识的提升、存在经验的开发、反省批判意识的发展。

科学主义课程哲学影响下,形成了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倡导学术中心课程,主张在课程中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最突出的是发展出了泰勒的课程范式,即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这是科学主义精神在课程编制领域的具体化。

从进步主义到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人;从要素主义到科学主义,关注的是文化。

从课程发展史来看,儿童、社会、文化(知识)是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与概念重建主义范式,是儿童中心课程论。

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与结构主义课程范式,是知识中心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与概念重建主义范式,是社会中心课程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记]看这本书的前提是要写一篇关于教育学学科的论文,暂时思路并不清晰,打算看完这本书再来写我的感受。2016年4...
    乐乐加油阅读 5,184评论 3 58
  • 最近我一遍又一遍地用耳机听着王力宏一首现场版的歌。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那首歌里有我啊,有我焦娇娇出现过。 这首合体...
    book君阅读 347评论 0 0
  • A1:自己在一个公司上班10年,管理岗位8年,最近发现自己对管理不是非常的懂,许多问题不会处理; I: 1.为什么...
    紫血寒天阅读 166评论 0 0
  •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35455/access-to-modif...
    霸俊流年阅读 615评论 0 1
  • 在去年9月初得我带着茫然和对走进大学的好奇心来到了大学。大学究竟是要干什么的?进过了一学期我也许还不明白,每年交2...
    ddc54e27a70e阅读 185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