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以后,我才注意到杜甫《春夜喜雨》写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就是离山城四个小时车程的成都城。我的人生经验里把这座被诗人描绘得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城市贴上了太多慵懒和松散的标签,包括我少不经事时还会为“川渝之分”争得面红耳赤。高中同学去了成都读大学,打去电话总说他们周末泡着茶馆、搓着麻将。我还有些庆幸,不是说好“少不入蜀”呢。这样的幸灾乐祸却在近些年几次与成都或深或浅的接触中消失殆尽。
2009年夏季,我第一次和父亲去成都。四川为感激全国人民在“512”地震时的援助,推出“一元游景点”的金熊猫卡,我们仅花了几块钱就游遍了成都市内、近郊各种景点。可惜行迹匆匆、浅尝辄止,对“天府之国”并未有太多印象。
这次去成都是9月底,也不算深度游,却让我喜欢上这座城市。9月的北京天气渐凉,可在成都却分不清是暮夏还是初秋,虽然也有清晨时分的薄薄细雨,可是转眼又是阳光明媚。一晴一雨也算是老天照顾,我放慢着脚步,感受着“锦官城”中包裹的各种历史印迹,体会着弥漫在城市每个角落的市井气息。
一
山城的历史融会在城市的逝去的掌故,成都的韵味却弥漫在街头和巷尾。这里有儒释道文化的浸润,文殊院、青牛宫的香火始终鼎盛;有三国故事的传承,武侯祠留下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葬的佳话;有唐诗风骨的传承,杜甫在南城一隅建起茅草篷,寥寥炊烟中就有不少佳作。
这次的游走虽是故地重游,提前温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品读出锦官城别样的风味。成都,不仅只有钵钵鸡、龙抄手、钟水饺的吃货城市,这更是一座看重义举、忠良的城市啊。大名鼎鼎的武侯祠本来是葬有刘备棺椁的“汉昭烈庙”。百姓却淡忘了玄德葬身的“惠陵”,心心念念想的却是忠心护主的丞相诸葛亮,在惠陵旁边建起“武侯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君臣合庙。
据说,成都市民逢年过节在武侯祠里举行的元宵灯会、春节庙会热闹非凡,他们载歌载舞、笑语喧哗,这份对明君贤臣的期盼、对忠心赤胆的歌颂,历经千年风尘,似乎从未过时。
杜甫写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说尽草堂生活的清苦潦倒。可是,我真正走到了草堂,在浣花溪畔行走,闻着处处金桂飘香,看着清幽的绿竹、幽幽的花径,却很难再相信诗人曾是颠沛流离至此,写下沉郁顿挫或激情洋溢的诗行。
杜甫当年流落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多靠亲友、邻居救济,才简单搭起一座茅草房。虽然草堂的环境有些简陋,可是成都平原的富庶一方、气候的温润怡人,倒也让他的漂泊生活充满了情趣,信笔就写下“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细雨儿而出,微风燕子斜”。成都的好酒也是让诗人忘怀,几杯浑浊的酒下肚,就让愁绪飘洒,留下“步履深林晚,开樽独酌迟”、“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还哼起“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洒脱怎么又亚于李白呢。
二
我在北京读书、工作了十多年,尽管也会在周末近郊行走、四处观看,可我还是习惯南方的山水永流、草木常青。这里的植被似乎少了秋冬季的霜露风霜,总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
到成都的时候,恰逢城市里金桂绽放,沁人心脾的桂花暖香扑面而来,还有道路两侧数不尽的梧桐、榕树,让我对这座城市各种好感。成都市区距离都江堰、青城山都不远,都江堰市打出了口号“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吸引着无数人前往这两处胜迹。好多人都说都江堰、青城山的游览有些寡味,可是到一趟成都不去拜拜水、爬爬山总又有些遗憾。对都江堰、青城山的游览,我倒没提前做功课,硬是带着观水、看山的心情去看,却发现这里的自然之美、人文情怀同样无与伦比。
粗浅地看,都江堰仅是一座将岷江拦腰切断的堤坝。可是在自然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当时的秦国郡守李冰就想到了利用水流回旋力沉积泥沙,用铸铁、竹笼卵石夯牢堤坝,用石马石人标注水位,还筑起分鱼嘴切割内外江,一边泄洪、一边灌溉,这样的智慧确实令人叹服不已。都江堰其实在当地百姓口中叫离堆公园,市民们更喜欢在公园中漫步,看看飞沙堰、宝瓶口江水奔腾的壮阔,爬上玉垒山上建造了二王庙、灵岩寺、普照寺、伏龙观,走走岷江上晃晃悠悠的安澜索桥…想想李冰若泉下有知,得知一道水坝不仅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还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其乐融融,也会无比欣慰吧。
我始终在想,青城山的“天下第一幽”的盛名天下到底是来自整座山川的幽静古朴,还是它在武侠小说中的赫赫名声。比起四川的旅游名片峨眉山,青城山并不高耸凌云,甚至也少有峨眉山那样多的名寺古刹。不过,青城山上的松柏却是遮天蔽日,如山水泼墨画般古朴、淡雅,山路上的慈云阁、上清宫、大赤天等道观让漫漫的登山路也显得妙趣横生。我总感觉青城山的树木有着更幽深的韵味,配合着山间潺潺的溪水,还有脚下时不时遇上的青苔路面,包括山间若有若无的薄薄水雾,我这一路走来,总是不由在脑中想象着这座山的种种神秘。虽说如此,这次登青城山的途中,我的膝盖肌肉有些损伤,好多景致却是匆匆走过。我安慰着自己,观景总要留下一点遗憾,也算下次的诱惑吧。
三
在成都耽搁的几日,好友守时、浪子糕糕、天空指点不少。临告别的前一日,我与守时在九眼桥附近吃翘脚牛肉,谈到他从北京辞去高薪工作,回到蓉城打拼,在座都是唏嘘不已。我感叹着“西南山水养人”,这一别帝都两年,他钱没少挣,气色倒是滋润不少;糕糕从贵州辗转到成都,每日与周边朋友好吃好喝、牙尖斗嘴,倒是乐得淘淘。
很长时间,我对成都的生活、市民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闲散太多、拼劲太少,尤其是成都话糯软缠绵,连七尺汉子说起话来也拖着嗓子,嗲嗲地说着“你去这儿耍下哇?”不过,再次与这座城市的走近,却发现这里的生活、这座城市的情怀让我怦然心动太多,让我心有所挂不少。
也许是因为这里与我生长的山城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可以愉快地讲着家乡话,畅快地在温暖湿润的空气中自由呼吸;这里的市井气息、文化气质对我来讲既熟悉又新奇,我会好奇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为城市的每一处风景感动不已;也许我在紧张压抑的帝都蛰居太久,突然来到南方休假的放松,让我的神经各种松弛之际,逃离帝都的情绪无限蔓延,融入小城的念想也无来由地膨胀。
或者是我在外漂泊太久,年纪越大、走得越远,发现记忆深处的是家乡熟悉的景致、无法忘记的是儿时的味道。我可以理解一起随行的北方朋友总惊呼人们早上吃碗小面、担担面就精神百倍,不懂得市民整日泡在茶馆闲聊,更会好奇地问我,总是雨水不断、阴雨绵绵,晾晒的衣服奈何干不了怎么办?…人都是有“成长记忆”吧,这份记忆在我心里曾珍藏那么久,却在锦官城的阵阵秋雨中,划开了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