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的一年,人们都更愿意制定新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有时很难达成,或很容易中途放弃。相比之下,良好习惯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研究人员认为,习惯比目标更重要,目标需要外在动机驱动,习惯可以自我驱动。财经博主谢恩-帕里什(Shane Parrish)在博客平台法纳姆街(Farnam Street)发表文章介绍了这个观点,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转载了文章。
习惯和目标之间存在区别,它们需要不同的行动方式。比如说,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你可以设定目标:在6个月内流利使用新语言对话;也可以培养习惯:每天可以承诺投入30 分钟练习新语言。再比如,我们想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我们可以设定目标,每周花7个小时与家人相处;也可以培养习惯,每天晚上和他们一起吃晚饭。
文章认为,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或局限:
第一,目标有终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实现目标,就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比如,有人跑完马拉松就停止了锻炼;有人减肥成功却用暴饮暴食来庆祝。
第二,目标实现过程不可控。实现目标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不可控的事。比如意外受伤可能会阻碍你的健身目标;意外支出可能会影响你的财务目标;家庭事务可能会影响你创意产出的目标。
第三,目标容易使人自满或冲动。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会混淆目标和成就,尤其是当人们向别人宣布自己的目标时,他们会以为自己已达成目标,变成了自己的成就。而且,一些不现实的目标,还有可能让人做出危险或不道德的行为。
相对于目标,习惯更能让事情变得简单。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说,习惯是知识(做什么)、技能(如何做)和愿望(想做)的交叉点。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并且自动运行起来,攻克艰难的任务会变得容易很多。精心设计的习惯,能确保我们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而且,习惯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首先,习惯可能让你不知不觉地超越目标。假设你的目标是写小说。你养成习惯每天写200 字,就算写完一部小说需要250天,每天的量也不会有太大压力。甚至有时灵感一来,可以写1000 字或更多,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务。如果你设置一个目标:4个月内写完一本书,这个目标可能会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习惯带来的改变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习惯会让大脑不顾一切,甚至违背常识,跟随其行事。形成习惯之后,大脑也会改变。而养成习惯目的,是让行动变得简单,从而最终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