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晓松奇谈》,网上比较多人吐槽这本书太口水话,基本上是从视频节目直译过来的,但我觉得还好,看书比看视频更容易静下心来,口水话的表述方式反而读起来更流畅,不费劲,有很强的画面感,看起来的感觉,就像静静听着高晓松讲故事。第一次知道高晓松的名字,是《同桌的你》,文艺;第一次知道高晓松长什么样,是《奇葩说》,节目上他的观点旁征博引而深入;看了这书,对高晓松多了一印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看的是世界卷(听说还有人文卷,下次也找来看看),看完对美国、对世界历史有一个模糊的框架,对我这种知识面狭窄的人来说,长了很多见识。高晓松把历史讲的有趣,深入浅出。
让我开始从考公务员的深坑中跳出来审视自己追求方式的,是广州市考常识题,十五道题错了十三,而言语理解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而把上班以外的时间都用来复习所谓的行测申论,只会让知识面越来越窄。看着高晓松的书,更有深刻的体会,不看书不会发现自己无知,看了才知道,世界这么大,历史这么有趣,而我什么都不知道。还有看问题的方式,从历史、民族的角度去看事件的根源、必然性,这其实不正是申论所需要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不是从一套套的真题中可以得出的,简直就是人生的积累啊。你不去了解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埋头考公只会在瓶颈中越来越差,最后公务员没考上,整个人的能力也并无所提升。所以最近我开始读书,看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的书,而且尝试着在写作。写作是很好总结学习所得、锻炼思维方式的事情,看完一本书,觉得似乎收获很大,但当我打开文档想写点什么,才发现大脑空空,于是我开始思考,回想书中的内容,慢慢的整理思路。学而不思则罔,写作,有助于更好地思考。
今天在报纸上看到马云说的一句话:弯道超车,十有九翻,必须是换道超车。他说的是互联网企业,不过代入个人也是如此。当然做事情贵在坚持,但是懂得放弃也是一种能力,就像弯道超车,再坚持就翻了,换道,同样能前进,而且有更大的空间。又说回到公务员,因为这毕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事情。我花了三年的时间埋头复习,每次都成绩算可以,每次都觉得,就差一点点,或许是运气还没到,或许是还没复习到位,下次一定可以,但其实三年过去了,还是停留在一开始的水平,差一点点考上。这一点点,却很难逾越。我没有放弃考公务员,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我心里,但是我想换种方式追求,先过好当前的生活,在享受当下中去提升自我,而不是苦苦奋斗。昨天看《奇葩说》,马东说的一句话直击我的内心,他说奋斗这个词很多时候只是苟且的包装。人总是不满足,要调整的是心态。我有可能35岁还没考上,但是至少生活中是充实的,再继续埋头复习,我怕以后剩下的,只是一堆废纸一样的真题。
记得国考有一次考的是“幸福总是充满缺陷”,两年前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只是就着试卷材料写出来一篇紧贴材料的文章,而现在我明白,幸福总是充满缺陷,所以我们要去接受充满缺陷的幸福,而不是等待完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