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自己的人。比如多年以来,我一直为自己不够外向而苦恼。
我的童年与许多孩子不同。
别人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整天煞费苦心,而我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成绩一直比较优异,父母在这方面从没管过我,我从小到大什么课也没补过这一点就能证明。
但我妈妈总是在乎另一件事。
兴许是她自己比较内向的原因,也因为内向吃了很多亏受了很多苦,所以她要求我从小就做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孩子很容易被父母当作自己的延伸,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
但读了那么多心理学书籍后我发现有一个规律:父母越是极力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越是做不到。就像很多父母整日操心孩子的学习,监督他管教他给他报补习班,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一样,我妈妈越是希望我成为外向活泼的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我表现出了怯懦与羞涩,回家是要被批评的,结果我偏偏长成了一个偏内向的孩子。然而在学习上,我妈不怎么管我,放任我自由地去发挥,想做作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结果我的成绩却一直很好。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会在你的心中形成一个“内在父母”,长大后即使现实中的父母已经不再管教你,但那个“内在父母”的声音还会一直起作用。
如果你的父母在你小时候一直向你传递的信息是“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爱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在父母”就会喜欢和接纳自己,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纠结和拧巴。
然而我的妈妈传递给我的信息是“如果你不能外向活泼,我就对你不满意”,于是我的内心内化了我妈妈给我的标准,总是带着巨大的惶恐去达到那个标准,一旦达不到,就会在内心拼命嫌弃自己、批评自己,渐渐就变成了不喜欢自己的人。
小时候,我正和堂姐一起玩,亲戚手上拿了一个玩具,问谁想要。堂姐立即大声地说:“我想要!”我本来也想说,但是看堂姐已经说了,而且她已经伸出手就要拿到那个玩具了,我心里那句“我也想要”就怎么也说不出来。
不止如此,回到家我还一直对没有得到玩具耿耿于怀,甚至会产生对堂姐的恨意,心想如果她不说得那么快,或许这个玩具就是我的了。继而又产生了对自己的讨厌,讨厌自己不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于是,由这样一件小事,生发了无数负面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自知。
长大后,不喜社交,尤其是某些场合里有特别外向的人,看着他们轻松自然的一举一动,谈笑风生的样子,心里生出无限的羡慕,并且暗恨自己做不到,继而觉得尴尬,产生“技不如人”之挫败感。回家后在心里狠狠批评自己,并且强迫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然而下一次,带着这种对自己的厌弃与做不到的惶恐,依然害羞拘谨诚惶诚恐。然后对自己的讨厌和失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
直到我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才对内外向的界定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从心理学上来讲,内外向是这样定义的:需要更多向外摄取内心能量的人属于外向的人,需要更多向内获得心理能量的人属于内向的人。
从这个定义上来说,经常且喜欢独处、思考、阅读的人属于偏内向性格,经常且喜欢大量社交的人属于偏外向性格。并且内外向只是一个倾向,极端内向的人和极端外向的人都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人居于中间地带,有的外向程度高一些,有的内倾程度高一些,仅此而已,没有优劣之分,也并非健不健康之别。(参考荣格观点)
所以我妈妈一直以来对我的要求会让我以为“外向”就是好的,应该追求的,“内向”就是坏的,应该嫌恶的。这种极端化的观点,让我小小的内心产生了分裂。
一个人内外向的形成原因是由母婴关系决定的,这个成因今天暂且不谈,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话题。但从荣格的观点来看,外向并不等于健康,内向并不等于不健康。心理学家曾奇峰曾在书中说过,据调查,去医院看心理科门诊的人中,外向者并不比内向者少。
如果你内向,喜欢独处,不太适应社交场合,而你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作家,每天不需要太多的社交,你也能安于此,你的内向是舒服的,并不会给你带来困扰,那么你是健康的。
哪种人不够健康呢?就是我这种,拧巴的。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在某些社交场合会比较拘谨,但我不接受自己的内向,拼命攻击自己,这样长久以来就会变得不自信。
每个人都有不满意自己的地方,但需要适度,也需要理性来看待。曾经那个用“内在父母”拼命攻击自己的我,不知道原来“接纳”就是这扇大门的钥匙。
3
我是怎么一步步接纳自己的?
首先,当我察觉到我的头脑又在批评自己的内向时,轻轻在心中对自己说:“哦,我刚才又在不自觉地批评自己了。但是这个批评其实最初不是来自于我自己,而是我妈妈对我的批评。‘做一个外向的人’是我妈妈对我的要求,不是我自己的,所以我可以选择不这样要求我自己,做我本来的自己就很好。”
然后我会奇妙地发现自己马上就平静下来了。平静下来的我发现,其实我的内向带给我许多好处。因为喜欢独处与思考,所以读了很多书,能够很快就写出一篇文章来,公众号的文章也被许多读者所喜欢。因为不喜社交,所以几乎不打麻将,而我因为疏于练习牌技本来就差,于是默默地为自己省了很多钱。因为喜欢向内探索与反思,通过心理学为自己疗愈了许多原生家庭带来的的创伤……这些都是内向给我的礼物。
我虽然是偏内向型的人,但并不代表我没有朋友,也不代表我没有亲密关系。我只是对社交的需求没有那么频繁,在某些不熟悉的社交场合,我会稍微拘谨一些。拘谨就拘谨吧!拘谨又不至于狼狈。你说那是拘谨,我说那是文静。
实际上,我并不需要改变自己的内向,我只是改变了对自己内向的看法,一切就变得好起来了。再处于社交场合时,我因为除去了压在头顶让我喘不过气的外向的压力,反而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
4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接纳自己的地方,比如身高,比如相貌,比如脾气,比如一些习惯,在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学会接纳。你不接纳自己的地方,会成为你的眼中钉、肉中刺,持续反复地折磨你,最终吞噬你。
但又如心理学家丛非从说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如果可以改变,还是首选改变。比如拖延,也不能以此为借口纵容自己拖延,但你要带着接纳去改变,温柔地理解自己总是拖延的原因,不去使劲批评自己,慢慢鼓励自己按计划行事,而不是一次没做到就责怪自己、放弃自己。
自我疗愈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也才刚刚启程。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去责怪父母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有他们的认知陷阱,他们也是尽全力在爱我们了。理解并原谅他们没有做到的地方,然后踏上自我疗愈之旅,才是一个成年人为自己负责的方式。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丝启发。
你有不接纳自己的地方吗?可以在下方写下留言,觉察是疗愈的第一步。
微信公众号:阿沙随风飘舞
微博id:就是普通女孩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