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故事 NO.24
1
黄初四年,曹植又奉旨搬家了。
这一年,他徙封雍丘王,再一次获准入朝觐见。
这次的朝见之旅还闹出了个小乌龙。曹植自认为自己有过,就把从属留在关东,自己带着两三个随从入京。结果曹丕没有收到曹植的入关报告,派人去找也没找到。卞太后就以为曹植自杀了,在曹丕面前痛哭。就在母子两悲痛不已的时候,不靠谱的曹植赤着脚背着铡刀来请罪。关于曹丕的表现,《魏略》有详细的记载: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诏乃听复王服。
真是一个心口不一的傲娇哥哥。
重获新生的曹子建终于慢慢的解开了哥哥曹丕的心结。
2
这一次团聚,依然有悲有喜。他们的同胞兄弟任城王曹彰暴毙。关于任城王的突然死亡,向来有许多的说法,《世说新语》就明确记载曹彰是被曹丕用毒枣害死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头脑简单的曹彰一直怀疑曹丕继承的合法性。关于曹彰死于曹丕,还是有可能性的。心机同样深沉的曹丕,不可能不知道,在当时群雄环伺的情况下,相比文人性情的曹植,骁勇善战的曹彰才是他最大的潜在威胁。
曹彰的死,终于为这场看客们津津乐道的夺嫡之战画上了句号。这一场争斗没有赢家,最大的输家却是他们的母亲卞夫人。面对血脉同胞的自相残杀,素来冷静从容的卞夫人也曾数度失控。
据说当年曹丕用几颗毒枣欲致弟弟曹彰于死地,此毒可用清水缓解,然曹彰毒发之时身边却找不到一滴水。当时也在现场的卞夫人状若癫狂,赤着双脚去井里找水,却依然没能救回次子的性命。在残酷的权力欲望面前,素来聪慧的卞夫人也束手无策。
3
短暂的团聚之后,诸侯王们又要各自上路了,这一次,不再有咋咋呼呼的曹彰了。兄长的骤逝让兄弟们哀痛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惊惧吧。他们急需要抱团取暖,可是监国史不允许。曹子建悲愤交集,写下了《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衡轭 通:衡扼)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当时曹植正处于两次获罪惊魂未定之时,又逢曹彰暴毙,心里本就已经极度悲痛,还国途中还遭遇了监国小吏的刁难,于是压抑已久的情感瞬间迸发,最终成就了这首气贯长虹的作品。
4
全诗共分七章,第一章交代了离洛阳、渡洛水的过程,抒写其眷恋之情;第二章着重描写路途艰难,山谷苍茫,道路泥泞,是对颠沛流离的就藩之途的控诉;第三章写兄弟被迫分别,怒斥小人离间;第四章借助描写初秋原野的萧条之景,抒发旅途的凄清孤寂之情;第五章悲悼任城王曹彰,慨叹生命易逝,抒发悼念之情;第六章里笔锋一转,从前五章的沉郁悲凉里抽离,反以豪言壮语慰勉白马王曹彪;第七章申诉苦辛之怀,抒发和白马王的离别之情。
在这首诗里,他在每一章的开头语上一句的结尾处都采用了“顶针”这一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一首长诗的气势不断,在内容上虽然有转折顿挫,但感情的发展却保持着越来越强烈的势头。最终成就了这一首结构严谨,气魄宏伟而又情义满满的千古名篇。
此诗里,曹子建擅长的骈句也用得很好。有些骈句写得很有力量,如第四章中的“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这一句,上半句写空间的无情,后半句写时间的仓促,中间用了何与忽字加重语气,悲愤的心情溢于言表。
第二章中更有“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之句,在放纵不羁中流露出诗人的真性情。在残酷的兄弟相伐中,他还是选择相信人间有真情。他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劝勉兄弟勿挂念,长相忆。他还说“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生于乱世他早已明了人命之如草芥的悲哀。
看淡了生死,却看不淡骨肉亲情。
这怕是曹子建最大的悲哀了罢。
未完待续,下一篇【嗟予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