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家的传奇史上,褚时健的名字无疑是一个璀璨的星辰。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烟草大王”到“中国橙王”的跌宕起伏。
1999年,褚时健因经济问题被判入狱,从人生的巅峰跌入谷底。出狱后,他开始种植冰糖橙。面对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等重重困难,褚时健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培育出品质优良的“褚橙”。并积极利用电商渠道,将“褚橙”广销全国,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
褚时健的故事,正是《自愈力心理重建》一书所探讨主题的一个生动注脚——在人生的风雨中,如何通过自我调整与心理重建,重获新生。
我们在说一些节日祝福语时,经常会说“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或者类似的话,因为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总是有起有落,不可能什么挫折都没有。
不过,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快就可以恢复过来,继续勇猛精进;有些人则会大受打击,从此毫无作为。
那么,如何才能让身体在受到内在和外在的影响时,加快自愈呢?或许《自愈力心理重建》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自愈力心理重建》是王桂兰编著的一本深入探讨自愈力在心理重建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书。
所谓自愈力,指的是个体心理在面对各种糟糕情况时的恢复能力。
这本书层层剖析,从认清自我开始,通过七个章节的丰富案例和理性分析,教会我们如何提升自愈力。
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疗愈的指南,也像一位导师,教导我们如何激发心灵的力量。
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和职业背景的读者阅读,无论是正在经历心理困扰的人,还是希望提升自我心理韧性的人,都能从书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作者首先通过两章的内容,剖析烦恼产生的原因,让我们学会认清自己。接着提出三个减少伤害的方法:放下负担、保持钝感、放下执念。最后是教会我们提升自愈力的两个诀窍——积极的态度和掌控情绪。
1、认清自我之始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前两章的内容。
作者从自找的烦恼谈起,引导读者思考为何自己总是陷入困境。
认清自我,即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需求和情感,是进行心理重建和提升自愈力的首要步骤。
认清自我,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探寻那些深藏不露的情感、欲望和恐惧。
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拥有接受不完美自己的勇气。
正如《自愈力心理重建》一书所强调的,了解自己是通往内心强大和自愈力提升的必经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曾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迷茫之中。
面对内心的冲突和外界的压力,荣格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踏上了自我探索的旅程。
他通过分析自己的梦境、记录日常的情感波动,逐渐揭开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一过程中,荣格不仅发现了自己对于精神分析学的独特见解,还深刻理解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联系。
正是这份对自我的深刻认知,让荣格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后世的心理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起点,也是个人成长与心理重建的关键。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认识自我与了解他人的不同层次与价值。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但能深刻认识、了解自己,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明智。
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自我认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恐惧和期望,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常常自称“无知”,却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追求真理。
苏格拉底深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不断探索和学习。
他的这种自我认知与反思的精神,不仅使他成为哲学史上的巨匠,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进步。
2、减少伤害之策
在对自我有了清醒的认知之后,我们就应该学会如何减少伤害,作者提出了三个方法:放下负担、保持钝感、放下执念。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何放下负担。
放下负担,即学会化解压力,避免精神内耗,以豁达心境面对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背负着来自工作、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
当这些压力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形成负担,影响身心健康。
书中提到,放下负担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压力的来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
豁达的心境是抵御精神内耗的重要武器,它能帮助我们正视得失,不与他人盲目比较,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一生坎坷,多次被贬。
然而,他并未被这些挫折击垮,反而在逆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自己对得失荣辱的超然态度。
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放下负担,豁达面对生活,是实现心灵自愈的重要途径。
其次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保持钝感。
保持钝感,即不过分在意他人评价,避免认知过载,专注于内心真实感受。
钝感力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对外部评价的淡然态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
《自愈力心理重建》中强调,保持钝感力,就是要学会过滤掉那些无谓的负面信息,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样,我们才能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
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面对乐评人的批评,他选择将恶评钉入工作室墙壁,以此提醒自己艺术评判权只属于时间。
这种做法不仅展现了他的自信,也体现了他对钝感力的深刻理解。
他明白,真正的艺术价值不会因一时的批评而减损,反而会在时间的考验下愈发闪耀。
最后一个方法则是需要我们放下执念。
放下执念,即摆脱对过去或未来的过度执着,接受现实,拥抱变化。
执念是阻碍心灵自愈的一大障碍。
它让我们陷入对过去的悔恨或对未来的担忧中,无法自拔。
作者指出,放下执念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学会接受现实,并积极面对未来。
当我们不再被执念所困时,就能更加轻松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日本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面对“媚俗匠气”的抨击,他没有选择辩解或反击,而是在《富岳三十六景》中开创了“巨浪视角”,将攻击性声浪压缩为视觉叙事中的渺小参照物。
这种构图哲学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放下执念、拥抱变化的心态。
葛饰北斋的故事告诉我们,放下执念,才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
3、提升自愈之诀
在学习完作者教会我们的三个减少伤害的方法之后,我们接下来了解提升自愈力的两个诀窍:积极的态度和掌控情绪。
积极的态度能够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是心理重建的关键要素。
它不仅关乎心态的调整,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表明,乐观者由于分泌更高水平的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有助于提升情绪状态,增强面对困难时的韧性。
积极态度促使个体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
它要求我们正视问题,但不被其吞噬,而是寻找解决方案,保持前行的动力。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一生历经仕途坎坷,尤其是安史之乱期间,他被迫接受伪职,饱受非议。
然而,王维并未沉沦于自责与绝望之中,反而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创作出大量清新脱俗的诗篇,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更是他积极面对生活、以诗疗伤的见证。
王维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也能开辟出一条通往心灵宁静的道路。
除了积极的态度,有效掌控情绪,避免情绪失控,是提升个体自愈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情绪管理不仅仅是抑制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识别、理解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绪波动频繁,若不能妥善处理,极易导致心理压力累积,影响身心健康。
林则徐的“制怒”匾额,正是对情绪管理重要性的深刻体现。
掌控情绪意味着在情绪即将爆发时,能够运用理智进行自我调节,通过换位思考、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使情绪回归平静,从而保持内心的和谐与稳定。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著称。
面对官场的腐败与世俗的纷扰,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回归自然,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这种生活态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陶渊明对情绪的一种主动掌控。
他通过远离尘嚣,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陶渊明的例子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适时地放慢脚步,调整心态,以平和的情绪面对挑战,是提升自愈力的有效途径。
4、结语
好了,《自愈力心理重建必读》我们就学习完了。
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我们探索内心的力量,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通过自我认知、减少伤害和提升自愈力,实现心理的重建与成长。
书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还结合了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使得抽象的心理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自愈力在心理重建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认清自我、放下负担、保持钝感、放下执念,以及培养积极态度和掌控情绪,我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强大。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刻意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尝试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和执念,学会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同时,我也开始积极培养自己的钝感力,不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这些改变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也让我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的心理疗愈指南,更是一本引导我们走向内心自由的宝典。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忽略了内心的声音。
而这本书正是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通过自我疗愈和成长,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END
从业十年社会工作师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
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