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是人教五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也是这一版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它的地位比较独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朱HW老师的课,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理念符合当前
1.关注到课文的位置及地位,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进行比较。朱老师是抓住文题,解题后进行。可惜,只是点到这是一篇文言文,并没有指出它的基本特点:语言简练,言简义丰。
如何解决?利用课前热身环节。老师在课前只是随意地让学生接一些古文句子,如“当局者迷——”“精诚所至——”。其实,课堂设计中的所有环节都有讲究,个人以为,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换成《论语》中的句子,这样安排是因为:A部编本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论语的一些句子,三年级学习第一篇古文。课标本也应有所接轨,而且学生在三四年级也学过一些,复习并让他们说说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新课的教学当中再适当涉及,学生一定会有收获。
2.关注写字教学。课标规定,每节语文课必须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时间。朱老师十分重视写字教学,并做了单独指导。思考:不同类型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所谓的“教无定法”。对于这第一篇文言文来说,生字不多,三个,有没有必要单独指导,指导得那么详细。个人倾向于随文识字,且写字的指导要归类,不贪多求全。
3.注重拓展训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实现学法迁移。教师安排的两篇《世说新语》中的小短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理念。只是,遗憾的是,在出示的时候,教师连古文的释义一起呈现,个人认为不妥。因为拓展的目的之一就是看看学生是否懂得运用学过的方法来读懂另外的文章,建议只出示关键词的释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恰当
1.抓住关键词。年轻老师易犯的毛病是,觉得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这也要讲那也要讲,什么都舍不得放弃。西瓜要,芝麻也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抓不住。结果就是时间不够用,满堂讲,没有重点。
朱老师对于重点的把握很准确。抓住“聪惠”这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些地方看出杨氏子“聪惠”?其实就是他们的对话部分。A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孔以姓氏做文章,杨氏子也以姓氏回应;B应声答,说明不需要经过思考,反应够快;C未闻、夫子,两个词写出了杨氏子的有礼有节。
这部分的教学,还应注意一点,也是今天教师做得不够的地方。A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如“孔指以示儿曰”,“夫子”指古代的读书人等,关注中下学生;B文白对读,如“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孔先生您家的鸟哦!”对比:孔雀是汝家禽——孔雀是你家的鸟!感受杨氏子的“聪惠”,以及他们对话当中的幽默成分,妙趣横生。C指出“惠”是通假字,通“慧”,这样避免学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错误。D适时拓展。师设计了,只是时机不大合适,放在学完全文后,有点脱节。不如就安排在“聪惠”这个关键词的学习中。假如来拜访的是黄君平、李君平,杨氏子又该如何应声答?深入领会他的“聪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得当
1.注重文章的“读”。美文需美读,古文也一样。朱老师关注到了读,但美读的设计几乎没有。其实这里的对话部分很适合指导朗读。师生读,生生读,男女生互读,读出“聪惠”,读出大人逗小孩的有趣,读出小孩子的机灵狡黠。而齐读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
2.设计了“说”的训练。迁移运用十分重要,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朱老师十分注重说的训练。两个训练点,一个是黄君平、李君平来访,杨氏子怎么答?另一个是续文章的结尾,孔君平会怎么说?遗憾的是,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与本文扣得还不够紧密。A生说“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这里应纠正“菜”——“蔬”,“树”——“木”,尽可能接近古文。B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会说什么?生说孔君平会说:“太棒了!太棒了!”何不引导“妙哉,妙哉!”“孺子可教也!”“后生可畏啊!”......这样是不是文言文的味道更浓一些呢?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个人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