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列车到苏州,已是夜晚。夜宿在平江路上,没有汽笛声拜访双耳,没有过亮的灯侵犯双眼,夜是静的,暗的,然而惯于喧闹的我却睡得并不好,我的身心吃惯了粗制滥造的,这般静养身心,一时还无法适应。
早上七点多,房外静如常,不是隔音设备好,只是真得静。走出旅舍,石板路上人迹寥寥,一旁类似早餐的店门依然挂着锁,偶尔见一两个妇女提着夜壶慢悠悠地走出家门,顺着河,走向路尽头的洗刷室。恍惚中,雪藏于记忆中的场景破冰而出,我立在河边柳树下,回到了八十年代。那是我生活的乡村小镇,在一片辽阔的稻田的南面,有了第一条新街穿过,两旁都是四层左右的砖瓦房,当时还没有抽水马桶那样的东西,家家户户都用搪瓷夜壶,印有大红花的,蓝纹的,素白的……清晨,妇女们也总是端着它,走到屋旁简陋的木制座厕,倒了,积累起来就是最好的农家肥。这是乡土中国几千年来人与庄稼的互惠,一切都顺理成章,和谐而美好。
而今,夜壶已在人类进步的脚步中粉身碎骨,不知葬身何处了。在偏僻的乡村还能见到一些搭建简陋的木制厕所,它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收集农肥,让庄稼少受化肥的侵袭,保持原有的风味。这样的原味,身居城镇靠购买的我们已无法获取犒劳我们的味觉了。
我们失去的何尝只是夜壶?而今,我常有近乡情怯的感觉,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楼,一条条宽宽的街,我仿佛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城镇,生怕自己迷路。我屋旁那条曲折别致的河去哪里了?两岸的窄窄石路,高低不平,春天草儿冒尖,野花点点,秋天芦絮飘飞,那是我儿时闲来无事采摘做芦苇帚的地方。现如今那条笔直的河流,两岸平坦的路,真得还是我熟悉的,我曾嬉戏的地方?
我屋后那一片稻田呢?那闲闲地躺在山怀抱,春夏泛绿浪的,秋天翻金浪的稻田呢?那聒噪的蛙声呢?那曲风各异的虫鸣声呢?那是伴我入睡的摇篮曲啊!无还击之力的它们现如今只能让步给钢筋水泥了,让步给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了。我眼前的故乡正飞速的从我的记忆中抽离而出,我终将要流浪,找不到从何处来了……
拥有青山绿水的故乡,打着生态居住牌子的故乡,一个个景区被开发,故乡还没来得及回神,已褪去粗布衣,换上了锦服,里子随即被掏空,温情也消散在飞扬的尘土中。名声日渐响亮的故乡与我的关联已不紧了,那是我名义上的故乡。现如今,我成了一位过客,匆匆路过,找不到归途。我已不敢对孩子细细描绘我曾经的故乡,只因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描述像一种谎言。
站在异地的石板路上,我就这样缅怀着,平江何其幸,在城市飞速扩张的现在,还有机会在时间的河流里慢慢改变,让那些还没来的及回来的游子和还没来得及来的游客有机会寻一点曾经的足迹。我不知七里山塘能否有平江的幸运,我沿着那条街踽踽而行,却在一段途中看到迁移的字样。多年后,我再来,可否已是一场虚伪的作秀?
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让我们找不到归途,寻不到来处……我们只能被迫的一直向前,不得回头……
2015年8月写于归途 5589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