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要
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出现,对我们的技术发展、商业和社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吴军博士在本书中指出,首先,我们在过去认为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因为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使用而迎刃而解,比如解决癌症个性化治疗的难题。同时,大数据和机器智能还会彻底改变未来的商业模式,很多传统的行业都将采用智能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同时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智能化也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智能革命的初期。因此,在智能时代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尽可能地避免它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智能时代》和同样出自吴军的《数学之美》《文明之光》一样,蕴含了深厚的数学、物理功底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既见解深刻,又能够深入浅出。作者过去曾在谷歌和腾讯公司工作多年,从事大数据与机器智能的研究实践,因而在本书中能够对相关技术有准确的把握,但书的重点并没放在对技术的深入解读上,而是着眼从技术的应用中体现大数据的理念,聚焦于启迪创新思维。因此,本书不仅值得IT行业科技人员一读,对关注信息化应用的管理领域人员来说也必定开卷有益。
二、摘抄
如果我们把资本和机械动能作为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近代化的推动力的话,那么数据将成为下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据就是数字,或者必须是由数字构成的,其实不然,数据的范畴比数字要大得多。互联网上的任何内容,比如文字、图片和视频都是数据;医院里包括医学影像在内的所有档案也是数据;公司和工厂里的各种设计图纸也是数据;出土文物上的文字、图示,甚至它们的尺寸、材料,也都是数据;甚至宇宙在形成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数据,比如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数量。
今天,这种以语言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内容是全世界各种信息处理中最重要的数据,也是全世界通信领域和信息科技产业的核心数据——包括我们的信件、电话和电子邮件内容、电视和广播节目、互联网网页,以及各种社交产品中由用户产生的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是以语音和文字为载体。因此,研究人员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处理它们,还建立了专门针对语音和文字的数据库,即所谓的语料库(Corpus)。在语料库中,数据主要是语音和文字的内容,反而没有多少数字的内容。
将数据的外延再扩大,那些医学影像资料、工业中的各种设计图纸都可以被划分为数据。事实上它们已经是今天大数据处理的对象了。我们人类的活动本身,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数据,比如我们玩游戏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每天的活动等。可以想象,我们的下一代所谈论的数据,一定比今天的范围更广泛。
数据是文明的基石,人类对它的认识也反映了文明的程度。
谈论数据时,人们常常把它和信息的概念混同起来,比如人们在今天谈论数据处理和信息处理时,其实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差不大。然而严格地讲,数据和信息虽然有相通之处,但还是不同的。
信息是关于世界、人和事的描述,它比数据来得抽象。信息既可以是我们人类创造的,比如两个人的语音通话记录,也可以是天然存在的客观事实,比如地球的面积和质量。不过信息有时藏在事物的背后,需要挖掘和测量才能得到,比如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证据—3K背景辐射、物理学定律中的参数、日月星辰运行的周期等。在西方很多物理学家看来,上帝在创造这个宇宙时,将很多信息埋藏在了黑暗之中,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信息,并且用数据把它们描述清楚。
三、感悟
感觉书还是不错的,一开始买这本书,是因为《逻辑思维》上为这本书宣传的观点:
吴军博士判断,稳定社会状态里的二八法则都不再适用,只有2%的人能够完成跨越,其余98%的人都可能陷入或迟或早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担忧。大量的工作岗位消失,大量的人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大量的人从此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大量的人看着剧烈的贫富分化感到费解,大量的人在新的社会撕裂中陷入命运的颠簸。
本书亮点:
1.AlphaGo之所以能战胜人类,是因为机器获得智能的方式和人类不同,它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靠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而机器运算能力的提升是指数级增长的,而人类智力能够做到线性就不错了。
2.相关性是使用数据的钥匙,例如搜索关键词就可以知道疫情的发展;样本设立的重要性;数学模型是数据驱动方法的基础。
3.大数据的特征:⑴大量,⑵多维度(如吃货地图),⑶全面性(选举),⑷时效性(导航)。
4.今后,由大数据引发的智能革命也将是以一种与前面几次技术革命类似的方式展开,如果我们用两个简单的公式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现有产业+大数据=新产业,现有产业+机器智能=新产业。
5.智能革命和未来社会: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加入浪潮,成为2%的人,要么观望徘徊,被淘汰。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由于书中有太多专业术语和天文学的知识,所以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了细读,其他看不懂的章节就略读。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三感”。
第一,看了这本书,自己多了一份焦虑感。在智能时代的潮流中,自己能否适应它带来的挑战而不被淘汰。作者在最后一章说道:“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加入浪潮,成为2%的人;要么观望徘徊,被淘汰。未来的产业大部分都会与大数据结合智能产业,会有许多低技能工人被淘汰,出现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这些遭淘汰的人要么重新学习新技能去适应,要么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
第二,看了此书,产生一种紧迫感。未来的社会是高竞争的社会,不仅仅与人竞争,还要与机器人竞争。一想到这些,就让我时间紧迫,我要抓紧学习,学会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大数据为自己创造财富,为自己所操作与运用,而不是被大数据抢去机会。我们真的要抓紧时间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什么呢?因为计算机都在不断的“学习”,我们熟悉的“人机大战”的结局都是以人类输来收尾,机器人经过大量的“学习”,使得人都追赶不上。虽然机器人很聪明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去学习了,不需要去思考难题了,如果人放弃了学习和思考,那他连机器人都不如了。
第三,看了此书,还让我感到一起欣慰感。未来的世界肯定更加精彩,是一个精细化和智能化的世界,一切可能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参与下,都变得很加合理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