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上海的马女士骑行青桔单车时,后轮突然抱死,整个人飞出 2 米远,右脚三处骨折,医疗费花了 2 万多。可平台却甩出一句 "后台无自动落锁记录",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最近这种事不是个例,北京、广东等地至少发生了 41 起类似事故,不少人摔得鼻青脸肿,维权却处处碰壁。 我是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李肖峰律师,主攻行政诉讼与刑事案件,今天咱们就用法律武器说说清楚:突然锁车谁该担责?普通用户该怎么维权?

责任认定:平台别想轻易甩锅
许多人遭遇骑行事故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但法律早已明确平台责任不可推卸。从三方面可锁定责任主体:
作为服务经营方,平台需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经营者必须确保服务符合人身安全标准,对存在隐患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共享单车智能锁作为核心安全部件,平台在投放时就需确保其稳定性。数据显示,仅哈啰单车2025年7月起即收到17起"未锁硬锁"投诉,暴露其安全保障明显缺位。
若车辆存在设计或制造缺陷,生产方与销售方均需担责。《民法典》第1202条指出,因产品缺陷致损应由生产者承担侵权责任。例如智能锁通信故障、定位误判禁行区均属典型技术缺陷。平台宣称的"链条松动"等说辞不足采信,关键需由其提供车辆技术参数自证无责。
平台不得以数据保密为由逃避举证义务。山东王某某案即为例证,法院判决平台因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承担70%赔偿责任。司法实践中,当用户主张车辆异常锁车而平台否认时,掌握传感器数据及锁车指令的平台有责任公开相关记录,而非要求受害用户自行举证。
维权实战指南:精准取证突破壁垒
有效维权需掌握关键步骤与证据链:
事故现场需即刻固定证据。拍摄视频需包含车辆编号、锁具状态及周边环境,同步保存骑行记录、APP弹窗等电子凭证。上海某用户凭借行车记录仪捕捉车轮抱死画面成功索赔,证实动态影像证据效力。有目击者时,务必留存证人联络方式以强化证言效力。
多渠道投诉施压促成调查。向平台索要车辆运行数据的同时,联动12315及交管部门介入。北京李女士通过交管部门施压,迫使哈啰调取后台异常锁车记录,为后续索赔奠定基础。监管部门依法可强制企业配合调查,此举常能击破平台拖延战术。
司法兜底保障终极维权。针对拒不赔偿情形,可选择诉讼途径。参考广东消委会公益诉讼模式,联合多名受害者发起集体诉讼以降低个体成本。诉讼时效虽为3年,但尽早行动更利于证据保全与技术鉴定。
法律武器库:条款直击平台要害
熟记核心法条可大幅提升维权胜算:
《民法典》第1203条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用户仅需证明正常骑行中受伤,平台即需自证车辆无缺陷。此条款打破技术信息不对等,成为用户关键突破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要求平台履行风险警示义务。广州小鸣单车案判决明确指出,骑行中无预警锁车属平台未履行安全告知义务的典型违规。
保险赔付不等同责任免除。青桔单车1万元保险限额、哈啰拒赔非医保项目等行为均不合法。山东法院判例明确:平台需对保险未覆盖部分承担赔偿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不可转嫁。
李律师特别提示:细节决定维权成败
三个实操建议至关重要:每次骑行前测试刹车及锁具灵敏度,异常车辆当即停用;开启APP录音权限记录骑行全程状态;事故发生后立即报警并获取交警责任认定书。
技术缺陷非"意外",而是平台责任缺失的必然结果。每起成功维权案例都在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升级。牢记法律永远倾向无过错方,当大众持续运用法律武器,共享出行方能真正回归安全本质。我是李肖峰律师,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向我咨询。